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经)说(一切)有为法。皆(为五)蕴摄故。(又)说一切(有漏无漏)法。(皆是十八)界(十二)处摄故。(设使蕴界处外别有佛法。即是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而)十九界等。(乃是)圣所遮故。(又)若(谓)绝(诸)戏论。便非界(处)等(摄。)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五)蕴。获得常(住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亦然。宁(可竟)说如来非蕴处界。故(凡)言非(蕴处界等)者。(但)是密意说(耳。)又(论)说五识性散乱者。(乃)说余(九界之所)成者。非(说)佛所成(之五识亦散乱也。)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
  
  此第三正答也。佛身具足十八界等。故与众生平等无二。而蕴处界皆纯无漏。故显一一无非法界。是故如来蕴处界等。一一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聚。一一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业。又如来蕴处界等。既皆即无漏界。当知众生蕴处界等。未尝不具无漏界性。故曰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如转冰得水。湿性无殊。冰喻九界有漏蕴处界法。水喻佛界无漏蕴处界法。湿喻真如无为实性。与有为法。不一不异。此则性相融通。本来无二。分而愈合。旨趣彰明矣。纷纷诤论。岂理也哉。初释无漏界竟。
  
   (己)二释不思议
  
  此二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故不可思。)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故不可议。)
  
   (己)三释善
  
  此(二转依果。)又(唯)是善。(以是)白(净)法性故。(谓)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此)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法之违损相)故。俱说为善。(难曰。)论说(十二)处等。(惟五根与香味触三尘性是无记。余通三性。)不唯无记。(今言佛四智等亦唯是善。)如来岂无(无记)五根。(及香味触)三(无记)境。此中(亦有)三释。广说如前(无漏界中。今第三正释曰。)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是)灭道(二谛所)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佛识所变相自有二种。一者大悲愿力。同流九界。变为九界蕴处界相。如其所应。或同无漏。或同有漏。或同小善。或同不善。或同有覆无覆二种无记。而皆无漏善种所生。正是巧用性恶法门。故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也。二者九界有漏不善无记相等以为本质。变起佛识无漏相分。所谓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者也。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于此亦可悟矣。
  
   (己)四释常
  
  此(二转依果。)又(皆)是常。无尽期故。(谓)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法界)常故。(永永)无断尽故。亦说为常。(然而)非自性常。(以四智品)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说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亦非无常。)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前已具明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今故但言法界是自性常。四智非自性常。即显常与无常。二鸟双游之义矣。仍恐迷者执文失旨。故特申明四智非自性常。亦非无常。以双遮之。既可双遮。便可双照。既知四智双遮双照。便可例知清净法界亦必双遮双照。何以言之。真如不变随缘。则有在缠出缠之分。非常即无常乎。真如随缘不变。原无增减垢净之别。非无常即常乎。又不变随缘。故双照常与无常。随缘不变。故双非常与无常。又四智心品为能依。真如法界为所依。如波依水。不一不异。无有水而不波。无有波而非水。波无常即水相无常。水常即波性常矣。乃至理事。性修。体用。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莫不皆然。思之。思之。
  
   (己)五释安乐
  
  此(二转依果。)又(皆)安乐。无逼恼故。(谓)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智)体(之)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体害。即法执。能障所知妙理。故名智体之害也。
  
   (己)六释解脱身大牟尼名法二。初释解脱身。二释大牟尼名法。(庚)今初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恒名解脱身。二乘二转依果者。一是择灭无为。而是生空智品也。但出分段生死苦轮。无有菩提利乐他业。故恒名解脱身。恒或作但。
  
   (庚)二释大牟尼名法二。初略明颂义。二广解法身。(辛)今初
  
  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永离(所知烦恼)二障。亦(即)名(为)法身。(法者。谓)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身者。谓)体(义)依(义)聚义。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