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
  
   (寅)二破斥。
  
  彼说非理。(以)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应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
  
   (丑)二破救又二。初叙救。二破斥。(寅)今初。
  
  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预流果等)。例此(地上)菩萨。
  
   (寅)二破斥。
  
  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藏此识。宁不与彼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
  
  初正明能舍之位竟。
  
   (癸)二简示所舍唯名。
  
  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阿罗汉断尽烦恼。名证有余涅槃。由其异熟识体仍在。能持旧有漏种。令有根身。寿命不断。直俟余残果报既尽。方入无余涅槃。设无此识持种。则身命便应尽灭。而入无余涅槃矣。云何现有证阿罗汉。仍住世间者耶。初正释舍赖耶义竟。
  
   (壬)二通明第八异名二。初正释诸名。二结归二位。(癸)今初。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徧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可谓)无学位(及)不退菩萨。(亦)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可谓)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若在)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契经。如来功德庄严经也。无垢识。标名也。净无漏界。示义也。解脱一切障。明离障解脱至究竟也。圆镜智相应。明相应之慧心所。名为大圆镜智也。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故)此(颂)中偏(先)说(之。若)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缘觉。入无余依涅槃时(亦)舍。(至于)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四名)。通(一切位)故。随(染净)义。(如)应说(之)。
  
  众生分中名染心。佛果位中名净心。众生分中。执持有漏种子及有漏色根。佛果位中。执持无漏种子及无漏色根。众生分中。名染所知依。佛果位中。名净所知依。众生分中。名世间种子识。佛果位中。名出世种子识。故云随义应说也。然此中谓二乘入无余依涅槃舍者。仍带通教方便说之。若据大乘实义。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缘觉出生其中。受法性身。则仍未舍异熟识体。故法华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
  
   (癸)二结归二位。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文所)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徧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以徧行五心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所以亦与无漏第八相应)。常乐证知所观境故。(得与善欲相应)。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与善胜解相应)。于曾受境。恒明记故。(得与善念相应)。世尊无有不定心故。(得与善定相应)。于一切法。常决择故。(得与善慧相应)。极净信等。常相应故。(与十一善心所相应)。无染污故。(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无散动故。(不与四不定相应)。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而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亦惟舍受。谓无漏位中。同于有漏之唯舍受也。以一切法为所缘境。谓不同有漏之唯缘三类性境也。初正释颂文竟。
  
   (庚)二证有本识三。初征答总标。二别显教理。三总结劝信。(辛)今初。
  
   (问曰)。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答曰)。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辛)二别显教理二。初引圣教。二显正理。(壬)初中二。初引大乘。二引余部。宗镜云。引七本经。即大三小四也。(癸)初又二。初正引经证有第八。二显大乘是圣言量。(子)今初正引三经四颂。
  
  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