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受)根相应。(若)不通一切识身者。(惟与)意地一切(三受)根相应。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不发恶者)。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容各有四。
  
  初以三受。分配三性。无记有二。故总分四。此义太局。后以三受各通善。恶。有覆。无覆之四。方尽其致。
  
  或总分五。谓苦。乐。忧。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身心)。非悦(身心)。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
  
  此释三受。亦名五受之义。苦分出忧。乐分出喜。故云各分二也。凡有三义。一者逼身名苦。逼心名忧。悦身名乐。悦心名喜。二者无分别。名苦名乐。有分别。名忧名喜。三者尤重。名苦名乐。轻微。名忧名喜。不苦不乐但名舍受。不分二者。一无逼悦身心之相。二是一味无分别性。三平等转无有轻重。故不可分也。
  
  诸适悦受。五识相应。恒名为乐。(但悦身故。无分别故。不得名喜)。意识相应(之适悦受)。若在欲界。(及色界中)初二静虑(之)近分。(止可)名喜。但悦心故。若在初二静虑(之)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若在第三静虑(之若)近分(若)根本。(皆)名为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
  
  此细释喜乐二受义也。近分。即未到定。根本。即正住于定。余可知。
  
  诸逼迫受。(与)五识相应(者。以逼身故。无分别故)。恒名为苦。(不得名忧)。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戚受名忧根故。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更有)一分(纯受苦之)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戚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
  
  此下细释忧苦二受义也。五识相应。恒名为苦。此易可知。意识逼迫。应通忧苦二名。今初家释。但许名忧。不许名苦。未达尤重无分别者。即名苦故。引证可知。下文自破。
  
  有义。(意识逼迫)。通(忧苦)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界。名忧名苦。(若)杂受(者名忧。若)纯受(者名苦。以其)有轻重故。(轻者名忧。重者名苦也。)捺落迦中。(则)唯名为苦。(以其)纯受尤重。无分别故。
  
  此第二家正释也。捺落迦。此云苦器。即是地狱。
  
  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又说。俱生萨迦耶见。唯(是有覆)无记性(摄)。彼边执见。应知亦尔。(有覆无记性摄)。此(二见所)俱(之)苦受。(定属苦根)。非忧根摄。(何以故。以)论说忧根非无记故。又瑜伽说。地狱诸根。余三现行定不成就。纯苦鬼界傍生亦尔。(彼论所言)余三。定是(指)乐喜忧(之三)根。以彼(地狱纯苦趣中)。必成现行(之)舍(根)故。
  
  此引论以证地狱意受。唯名为苦。不得名忧也。广说如前。谓不通一切识身者。唯与意地三受根相应。此意地得名为苦之一证也。又忧根非无记。而第六识中。俱生身见。边见。唯属无记。得与苦受相应。此意地应名为苦之二证也。又瑜伽说地狱。于十一根中。现行止有八根。余三根之现行不成就。彼虽不曾说明何谓余三。而以义推之。余三定指乐。喜。忧根。以地狱舍根必现行故。此意地应名为苦之三证也。言地狱成就八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命根。七苦根。八舍根也。然于二十二根之中。不言男女二根者。地狱中无用故。不言等无间意根者。六识有时不行故。不言信等五根。及无三漏根者。纵有种子。定无现行。易了知故。定有五色根者。所招苦报。必有身故。设无五根。不受苦故。有命根者。由异熟业所引苦果。一期相续不断故。有苦根者。纯受苦故。有舍根者。地狱中之七八二识。仍与舍受恒相应故。
  
   (难曰)。岂不容舍(根)。彼(地狱中)定不成(就)。宁知彼(瑜伽)文唯说(有中)容受。
  
  此不许地狱有舍跟。谓应有忧根也。容受。即舍受。
  
   (答曰)。应不说彼(地狱)定成(等无间)意根。(以)彼(论中)容(许地狱)六识有时无故。
  
  前文已明忧非无记。故但破云。若使第八非舍根者。瑜伽岂以等无间意根为第八耶。然地狱中六识既容有时而无。安得复立等无间意。既无意根。则忧根更不待破矣。
  
   (又难曰)。不应彼论唯说(有中)容(舍)受。(以彼)通说诸根。(更)无异因(惟说舍受)故。又若彼论(纵使)依(于中)容(舍)受(而)说。如何说彼定成八根。
  
  此纵许地狱无有意根。得有舍根。然未必以舍根为第八。或复第七是舍。第八是忧。亦不可知。以瑜伽论中。无有明文可据故也。
  
   (答曰)。若谓五识不相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