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益州西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有王李村。隋时有书生。姓荀氏。在此教学。大王书而不显迹。人欲其书终不肯出。乃驱之亦不出。遂以笔于前村东空中四面书金刚般若经。数日便了云。比经拟诸天读之。人初不觉其神也。后忽雷雨大注。牧牛小儿于书经处住。而不浇溉。其地干燥可有丈许。自外流潦及晴村人怪之。尔后每雨小儿常集其中。衣服不湿。至武德年。有非常僧。语村人曰。此地空中有金刚般若经。村人莫污。诸天于上设盖覆之。不可轻贱。因此四周栏楯不许人畜往。至今雨时其地仍干。每至斋日。村人四远就处设供。常闻天乐。声振哀宛繁会盈耳(右五验出三宝感通记)。

  唐窦家大陈公夫人豆卢氏。芮公宽之姊也。夫人信福。每诵金刚般若经。未尽卷一纸许久而不彻后一日昏时苦头痛。四体不安夜卧逾甚。夫人自念傥死遂不得终经欲起诵之而堂烛已灭。夫人因起令婢然灯。须臾婢还厨中无火。夫人开门于家人房取之。又无火。夫人深益叹恨。忽见厨中有然火烛。上阶来入堂内。直至床前去地三尺许。而无人执。光明若昼。夫人惊喜头痛亦愈。取经诵之。有顷家人钻燧得火。然烛入堂烛光即灭。便以此夜诵竟之。自此日诵五遍以为常法。后芮公将死。夫人往视。公谓夫人曰。吾姊以诵经之福。当寿百岁生好处也。夫人至年八十方卒于宅。

  唐武德中。以都水使者苏长为巴州刺史。长将家口赴任。度嘉陵江中流风起船没。男女六十余人一时溺死。唯有一妾常读法华经。船中水入妾头戴经函誓与俱溺。妾独不沈随波泛滥。顷之着岸。逐经函而出。开视其经了无湿污。今尚存在杨州。嫁为人妇而逾笃信。

  唐邢州司马柳俭。隋大业十年任岐州岐阳宫监。至义宁元年。为李密来抂被牵引。在大理寺禁。俭常诵金刚般若经。下有两纸未遍。于时不觉眠。梦见一婆罗门僧。报云。檀越宜早诵经遍。即应得出。俭时忽寤。勤诵不懈。便经二日。至日午时忽有敕唤。令俭释禁。将向朝堂奉敕放免。又俭别时夜静房外诵经。至于三更忽然闻有异香。俭寻香及问家人。处处求香来处不得。然常诵念昼夜无废。至于终日计得五千余遍。

  唐遂州人赵文信。至贞观元年暴死。三日后还得苏。即自说云。初死之日。被人遮拥驱逐将行。同伴十人。并共相随至阎罗王所。其中见有一僧。王先唤师。问云。师一生已来修何功德。师答云。贫道从生已来唯诵金刚般若。王闻此语。忽即惊起合掌赞言。善哉善哉。师审诵般若。当得升天出世。何因错来至此。王言未讫。忽有天衣来下引师上天去。王后唤遂州人前。汝从生已来修何功德。其人报王言。臣一生已来不修佛经。唯好庾信文章集录。王言。其庾信者是大罪人。现此受苦。汝见庾信颇曾识不。其人报云。虽读渠文章然不识其人。王即遣人引出庾信令示其人。乃见一龟。身一头多。龟去少时现一人来。口云。我是庾信。为生时好作文章。妄引佛经杂糅俗书诽谤佛法。谓言不及孔老之教。今受罪报龟身苦也。此人活已。具向亲说。遂州之地人多好猎采捕虫鱼。远近闻见者。共相鉴诫永断杀业。各发诚心受持般若。迄今不绝。

  唐贞观元年。蓬州仪龙县丞刘弼。前任江南县尉时。忽有一鸟于弼房前树上鸣。土人云。是恶鸟不祥之声。家逢此鸟杀之不疑。刘弼闻惧。思念欲修功德禳之。不知何福为胜。夜梦一僧遍赞金刚般若经令读诵百遍。依命即读。满至百遍。忽有大风从东北而来。拔此鸟树隔舍遥掷巷里。其拔处坑。纵广一丈五尺。过后看其风来处。小枝大草并随风回靡。风止还起如故。知经力不可思议。

  唐雒阳贾道羡。博识多闻尤好内典。贞观五年为青州司户参军事。为公馆隘窄无处置经。乃以绳系书案两脚。仰悬屋上。置内经六十卷。坐卧其下习读忘倦。日久绳烂。一头遂绝。案仍俨然不落。亦不倾动。如此良久人始接取。道羡子为隰州司户。说之云尔。

  唐吴郡陆怀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屋宇总焚。爰及精庐并从烟灭。有一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独存。经函及褾轴并尽。唯有经字竟不被烧。尔时人闻者莫不惊叹。怀素即高阳许仁则前妻之兄。仁则当时目睹。于后具自言之(右七验出冥报记)。

  唐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天性纯谨有志行。到永徽中为杨州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刺心上血写金刚般若经一卷。未几于庐上生芝草二茎。经九日长尺有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傍人食之味甘如蜜。去而复生。如此数四。乔卿同僚数人。并向余令陈说。天下士人多共知之。

  显庆中。平州有人。姓孙名寿。于海滨游猎。见野火焰炽草木荡尽。唯有一丛茂草独不焚燎。疑此草中有兽。遂以火烧之。竟不能着。寿甚怪之。遂人草间寻觅。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其傍又见一死僧。颜色不变。火不延燎。盖由此也。信知经像非凡所测。孙寿亲自说之。

  唐陇西李虔观。今居郑州。至显庆五年丁父忧。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及般若心经各一卷随愿往生经一卷。出外将入。即一浴身。后忽闻院中有异香非常郁烈。邻侧并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