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苦果而生怖畏。盖与彼等之间隔,唯此悠悠一息耳。入行论云:“地狱业已作,云何宴然住。”亲友书亦云:“具罪唯以出入息,于其中隔地狱苦,若人闻已空无畏,当是金刚为自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作形相,犹起怖畏而厌离,如何正受斯异熟。”其苦之猛烈,如亲友书云:“一切安乐中,爱尽乐为最,一切苦莫比,无间地狱苦。人间一日中,屡刺三百槊,比地狱轻苦,毫分宁相拟。”发生如是苦之因者,当知惟是自内恶行。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又即彼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

  壬二思傍生苦者,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惟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随于何时,惟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胜者长一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者则无定耳。

  壬三思饿鬼苦者,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然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惟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彼等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螯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

  庚二明后世乐之方便分二,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初又分四,壬初依何者为皈依之因,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壬四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今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于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惟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壬二依于彼因明皈依境者, 初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次明应可皈依之相,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摄决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分四,癸初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愿受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 初又分三,子初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 初又分四,丑初身功德,丑二语功德,丑三意功德,丑四事业功德。 今初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足,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怀犹预而住。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