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未免有生滅去來之相。不名智也。得此智者。以理應事。事事全理。如其不然。不名住持。不見。僧問。雲門不起一念時如何。門云。須彌山天童頌云。不起一念須彌山。雲門法施。亦非慳。肯來兩手相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山海濶白雲閒。莫將毫髮著其間。假雞聲韻難瞞我。未肯模糊放過關。天童大師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匙鑰在手。防禦甚嚴。昔茲山住持遠錄公。棋無敵手。固是奪角衝關。祇是博山今日。要問伊黑白未分以前。者一著子。畢竟如何下手。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且道。迷箇甚麼。悟箇甚麼。良久云。珍重大龍山中方寺小參。若欲說法。無法可說。無可說者。始名說法。有法可說。恐辱大法。昔世尊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諸昆仲且道。世尊有法可說耶無法可說耶。諸人也須向者裏開眼始得。文殊恁麼道。在甚麼處。見世尊說法。世尊便下座。是許文殊。是不許文殊。諸昆仲還簡點得出麼。其或未然。聽取一偈。白雲山頂中方寺。清梵無停僧自閒。只恐溪深流水急。賸分花雨落人間。
  宮諭吳觀我居士請。小參。若欲究宗門中事。須正信因果。熟爛教乘。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古德云。禪律並行。不相留礙。若論淨白心地。人人具足。只因妄興一念起貪嗔癡。有貪嗔癡之因。便感三惡道之果。教中謂。縱而為貪。地獄有不息之機。抑而為嗔。餓鬼有肢節火然之苦。合而為癡。畜生道中。但念水草。餘無所知。若無貪嗔癡。則三惡道何有。博山所以教列位。向淨白地上。發起一念。肯心單提。一口氣不來。畢竟向甚麼處去。切不得起思惟度量。思惟度量。謂之藥忌。雲棲大師云。獅子之乳。非瑠璃瓶貯之則裂。無上玅道。非淨法之器。莫能載也。壽昌和尚云。醍醐上味出乎乳。滴水攙中總不成。謂滴水者。正思惟度量也。若無思惟度量。便能單刀直入。力破重圍。如吳太史發大乘心。受大乘戒。正所謂淨法之器。但未知有向上事。今日緣會。勉起信向。偈曰。江北有居士。天人興仰止。傳聞金粟來。緣境頗相似。論心秋月皎。談教春雲起。機感得相符。令予特來此。勉究向上事。向上何深旨。踢破指頭時。舒州吳太史。
  洪濤山毗尼菴。小參。諸昆仲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大丈夫兒。豈肯甘心隨業受報。若欲究竟此事。貴在純真一念。不得草草。如香林四十年。始打成一片。靈雲三十載。見桃花始悟。所以博山教人看一句話頭。一口氣不來。畢竟向甚麼處去。行裏坐裏。著衣喫飯裏。畢竟一口氣不來。向甚麼處去。慎勿思量分別。思量分別。與究竟此事大不相應。若果能真參實究。一朝洗面。摸著鼻孔。却也太近。
  小參。百千法門。無量妙義。盡在諸人心意識中。悉皆具足。汝若認著心意識。便昧却百千法門。汝若體會得百千法門。何處有心意識來者。些子關竅。亦能殺人。亦能活人。諸禪者各各在衣線下開眼。拌此一生。討箇著落。
  小參。長慶道。萬象之中獨露身。惟人自肯乃相親。即今山河大地。樓臺池舘。滿目青黃。是萬象。喚甚麼作獨露底身。拈拄杖云。莫祇圖他山色好。須知。別有故園春。卓拄杖一下。
  為劉和鶴居士對靈。小參。公生耶。死耶。誰道。虗空有變遷。公死耶。生耶。誰道。滄溟有傾覆。公生死洞然。也雖劫風。而莫能吹。公慧光渾圓。也縱劫火。而莫能移。公之趣向。也肉眼罔窺。公之行業。也孰不穪奇。公之見地。也住向莫齊。公之受用。也惟聖乃知。霞坊山色空今古。靜聽玄猿徹夜啼。

  因事晚參

  今晚好月。大眾見麼。可謂。玉鑑光輝觸處週。幾多盲瞽黑漫頭。可憐不受金錍者。頭白終歸暗裏休。此月古今評論者不少。自世尊以來。迨於今日。千賢萬聖。莫不盡力提擕。老婆心切。簡點將來。祇說得月影邊事。要見真月麼。須是自己開眼始得。所謂靈山話曹溪。指南泉翫寒山。比說得彷彷彿彿。依依稀稀。縱然道得十成。博山未敢相許。何以故。肘後不具靈符。盡在是非窩裏。大眾直須努力跳出是非關。若不跳出是非關。三途黑暗將何抵。珍重。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七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八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茶話

  天界三方丈請。茶話。若論參學分中事。當下教諸人領略去。當下無事去。早是埋沒諸人了也。其中有三種岐路。有一種學人。擔佛傍家走。乃至求佛求法。求禪求道。求玄求玅等。隨處擔一擔子。通身都是佛法。如龜負圖。自取喪身之兆。鳳縈金網。趨霄漢以何期。又有一種學人。自作主宰。謂有甚佛可求。甚禪可參。甚道可學。只剝得淨潔無依。謂是自己受用。其實未到淨潔處。皆是業識心生出。此等邪見。只饒到淨潔處。未許有參學分在。諸昆仲。若起世間貪嗔癡罪。雖重猶輕。若將淨潔處。謂之參學極則。此業最重。世間無有與等者。諸昆仲。直須掀翻此二種邪見。且道。向甚麼處討箇安樂。古德云。如何是頭。直須知有。果是知有。不愁不盡却今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