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頓超。且於教法留心。當溈山之時。正像法隆盛之秋。猶然。若是分別。而當今之世。正值末法衰殘。豈得人皆利根。一槩以上乘法投之。況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似不可廢。
  師云。余答劉居士問。謂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如依教修行。當以證入契同。為克家也。聞解似易。無思誠難。惟吾祖師門下。以思無思之妙。又云。心如墻壁。乃可入道。亦不以聞教不聞教。為不易之規也。如教中誦一句伽陀。忽然大悟。又云。一言之下。心地開通。豈待遍涉名言。方稱悟入。參究者。非涉於穿鑿。穿鑿二字。法門大害。教中或有之。而宗門實無也。此之一學。最妙最玄。當人人期於頓超。豈可甘心中下法。不論像末人。不論智愚。惟辦肯心。是為上智。反末法為正法。翻中下為上根。似亦不難耳。
  問。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我佛誠言。而妙喜則云。他人先定而後慧。老漢先慧而後定。大與佛經相違。若以時事驗之。如人酒迷。慧性顛狂錯亂。酒醒則狂性自息。則慧先定後。妙喜之言。愈為有理。大師於佛經祖訓。若為會通。
  師云。先定而後慧。佛之誠言。先慧而後定。祖師慈訓。二俱略之。非定論也。如人修定。若無慧為先導。則不能修。慧不妨在先也。有慧而戒立。戒立而定生。定生而慧朗。如環上尋輪。求其始末了不可得。以此觀之。大慧亦為賸語也。實佛祖符合。又何待會通。
  問。永嘉云。了則業障本來空。見道語也。而西土師子尊者。此方可大師。俱了了人也。何業障不空。必待詶償而後已。若謂償處正業障空義。則造十惡人念佛。帶業往生。亦必回娑婆。償宿業始得。若往生者。宿障不詶。則大了之人。反不及念佛者多矣。若謂大了之人。業障實空。能超念佛十倍。則師子可師。仍居未了之科。師何以會通之。
  師云。業障空。是不易知也。若謂遭王難。是償夙債。實不達業障空。非正論也。豈不識水月道塲。空花萬行。鏡裏魔軍。夢中佛事。汝以夢中為實事。是不空也。若達斯空義。償不償皆夢語耳。十惡念佛。帶業往生。諸惡頓釋。趨果忘因。非回償也。下品下生。見佛尚遠。歷胎既久。始得花開。非不償也。與宗乘中。較其優劣不亦愚乎。
  問。雲門請益。睦州悟道因緣。傳燈會元載之甚悉。其見雪峯。居然知識矣。並無請益語。盡皆問答語續。後出世。何故不嗣睦州。反嗣雪峯為。復以人盛衰。易其心耶。則非祖師所為。何能取法。後世且嗣法。昧心韋馱。明加其杵。若謂錄語有略。則授受之際。千古慧命來源所繫。豈可妄自筆削。諒必有說。乞師補之。庶免後世嗣法之溷。
  師云。雲門見睦州。夾斷一足。即有悟入。非大徹也。初見雪峯。即命眾迎五百人知識。是雪峯以法眼印之。次日上雪峯。峯纔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門乃低頭。從茲契合。且從茲二字。非借辭也。況後溫研積稔。以印心宗乎。非敢以盛衰易其心也。今時人以玉彼之師為冤家。以印彼之師為恩故。殊不知。印彼者未必是。玉彼者未必非。以非為非者。不失法會之正因。以非為是者。終陷泥犁之惡報。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著邪。滴血之語。豈欺我哉。當悉審詳。毋容輕忽。
  剡水禪人問。教外別傳者禪也。淨因禪師以一喝而收五教。然則五教皆禪教外者。何謂乎。
  師云。淨因以一喝。圓收五教。以解講華嚴者之惑。豈不聞一喝。不作一喝用。縱古佛與大菩薩到此。亦斂袵矣。況其聰敏及機智者乎。所以云。一喝能收五教。五教所不能收者。禪也。
  問。禪不外教。教不外禪。唯字與聲。實無二相。別傳者。又何謂乎。
  師云。禪稱教外者。非教中所列之禪。實乃世尊拈花。非字與聲所載者。彼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若論聲教所詮者。又何待迦葉微笑。世尊印定有教外別傳之旨故。知四十九年。未曾吐露。者箇消息。實是教所不能言者故。曰教外實是教中綱領故。云離文字相及言說相。貴在悟徹故。稱教外。果教外而別有傳乎。
  問。清涼大師以禪為頓。似依六祖壇經判。若錯俱錯。苟非頓是圓也。亦教苟非圓亦頓。禪自禪。非但一不能收五。即五亦不能入一也。展轉合明。增長迷悶。惟冀慈音宣流開示。
  師云。清涼以禪為頓者。是抑禪而揚教也。六祖謂開示頓教大乘。是借路經過。正為宗門稱頓悟者言之。若云非頓是圓。其圓之一字。吾宗門中。亦不立也。苟立其圓。則不圓矣。如云大方廣亦是顯果德之相。其法身之理。理絕對待。何大之可立也。諸法緣起。應變無窮。至體無外。卷舒自在。其方廣二字。亦是借言大方。廣對世間言說故。爾標宗頓入不思議者。亦賸語也。況五教云乎哉。吾佛以禪稱教外。愈明也。如人生在王家。不說貴相。又如九品至一品者。品品可收。惟生在儲宮者。豈品級可收也。禪在教外。不言可喻也。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五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六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說等錫上
  示金庭蔡坦如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