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手可成山也。因記本末。告諸來者。且遠方既施。而近境不可無心。凡往來隨喜者。但百十分文。隨力隨量。共成勝事。福攸歸矣。

  徑山古千僧閣募造禪堂疏

  夫無佛作佛。無法說法。是諸佛之常儀。諸菩薩之弘願也。自我佛滅後千年。正法始來。其時也宗於理行。昧於自心。兢執言教。多陷牛跡。繇是達磨得得遠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道至六傳。宗風大振。廣播四方。其間得旨者。不可數記。其叢林哄然。當時若論綿亘流遠。唯我雙徑為天下魁。所以國一開山之後。代八十人。其為王侯所重者。如護國法濟等。班班有之。大慧杲公。高廟所重。眾盈三千。道冠天下。於大殿之北。建千僧之閣以延之。至我  國朝。寺改古向。以故賢能隱避。寥落難言。先年得無邊師。僉同眾議。改復古向。繇是四方羣集。賢者復來。茲髻峰院主。與眾禪友。得得過越。邀余入山。建立長期。安禪集眾。葢望祖道之重興也。奈久廢難以卒興。眾廣無以安措。於是禪友虗含。聿起大心。欲於千僧閣後。別建禪堂五間。傍增僧舍。工程浩大。僧力難為。遍叩大檀。方能了事。伏惟運神於插標之頃。梵剎已竟。垂手於布金之際。寶殿完成。大心承紹。功不浪施。但肯相悉。便請標名。

  募刻淨諸業障經疏

  余聞福事雖多。要知所擇。是以十善修行。報感生天。半偈隨喜。功超沙界。其優劣如此。能無擇乎。故善勝則福勝。緣輕則福輕。此必然之事也。假如造橋砌路。究竟果報。利益人天。供佛齋僧。較量功德。祇完一己。孰若價踰七寶。功勝小乘。直使片言隻字。四方流聞。萬世廣播。以大乘經。書刻流通。用廣其傳。未聞者聞。未見者見。非惟佛慧無窮。抑且令受持者。斷輪迴。出生死。證涅槃。成菩提。未有不本於此者矣。若以其功德較量。直以虗空喻之。而勿能齊焉。向余簡閱大乘律部。見淨諸業障經。菩薩戒本經。并揭磨儀軌。真後學之津梁。渡世之寶筏也。是以抄錄佩帶。日課有年矣。禪友徹泉。過石佛。見予躬讀。欣然發願。募諸四方。刻以流通。余時合掌加額曰。豈期濁世有知音。若是禪友者。因喜而授之。其間文旨精玅。功德淵深。如來自讚。展卷當見。能遵此志。必會龍華。少助片緣。非同浪施謹疏。

  徑山千佛閣募齋僧米疏

  華嚴經曰。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夫所謂報恩者。非特山僧。登曲彔木床。揮麈舉論為然。即檀那捨供。大眾輔翼。以及負勞運力者。皆名傳法也。所言報恩者。非特大士捨身。比丘成道者為然。即眾信修檀度。學忍辱。以及持戒精進。莫不皆名報恩也。猶如幻戲登場。缺一則不能成其戲矣。邇來末世諸方。教乘頗演。直旨尠聞。惟雙徑國一開山。相傳八十代。代不乏人。自月林禪師歸寂之後。經百有十載。宗風堙沒。智者泣途。里境相傳。謂寺改其向。以致寥落。近得髻峰廓菴二上人。僉同眾議。復其初向。自戊申創起。今始落成。於是四海英賢爭赴。稍覩舊規。可謂弘法報恩。兩兼其美矣。奈因眾廣。日給難敷。特持短疏。徧告十方。惟冀體同體之仁。秉護法之念。捨庫藏中。有餘貫粟。成出世間無盡福田。實為福慧兩全。共成勝事。謹疏。

  徑山大殿募米齋僧疏

  夫西方遠十萬億剎土。以念佛為資糧。雙徑高三千六百丈。以粥飯為要事。若也棄靜入纏。未免牽於塵累。歸山遠市。將何度於饑倉。雖欲笑傲雲山。超然自適。寧能日吸於清風。如欲安心在道。四事無虧。必仰資於檀信。今我雙徑。兩浙名山。四海所宗。巍然獨峙於羣峰。傑兮道魁於天下。御墨屢頒。高宗以之駐驆。名人時詠。蘇老以之題碑。莊嚴壯麗。有誇於兜率。無為寂靜。逈出於人間。所以昔人有言曰。百萬松杉雙徑杳。三千樓閣五峰含。邇來寥落。逈異昔時。騷人弔古。過客興悲。歲月綿延。難以復振。向得無邊師。重新大殿。繼有觀院主。復搆禪堂。於是雲水絡繹不斷。龍象濟濟來歸。一時失欵。有缺賓主之情。欲待無能。必藉檀那之力。因佳其事。代為疏言。

  重修阿育王大殿緣疏

  夫福繇緣起緣因境就。境得人成。此古今不易之論也。所以緣興在乎境勝。地傑然後人靈。惟阿育王寺神。乃天中聖人也。地擅吉祥之號。兼此二美。為天下冠。實勝功德處也。夫阿育王者。昔為童子。見佛入滅。聚石為塔。以為供養。佛即記云。過後百年。當作輪王。大興我教。果符佛記。得佛舍利。八分之一。碎七寶以造塔八萬四千。遣飛羽鬼。送四天下。有八吉祥地。可以置之。所以大明境內有十九處。此當其一。餘皆貯塔。莫睹真蹟。此居塔外。人皆可以手持目見。夫劉薩訶者。西川之獵戶也。死至陰司。閻王告曰。汝乃智積菩薩。何故造業如此。當墮地獄。吾憫汝故。示出罪之處。若能求見舍利。汝罪可滅。繇是得返陽世。禮拜一十二年。至于甬東鄮山。天樂鏘鏗。七日不歇。舍利從地涌出。非惟滅罪。抑且現世成道。號慧達國師。 國初三取。三度飛回。是知此地。名八吉祥。我信之矣。邇來年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