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深切著明。逮應世住持。所至不振。圓悟先師歸蜀。同範和尚。訪之大隨。見靜率略。凡百弛廢。先師終不問。回至中路。範曰。靜與公為同參道友。無一言啟廸之何也。先師曰。應世臨眾。要在法令為先。法令之行。在其智能。能與不能。以其素分。豈可教也。範頷之(虎丘記聞)。
  此節言既定難以強為。前舉事物作譬。此以人曉之。昔者彭州大隨南堂元靜禪師。閬州玉山大儒趙約仲之子。嗣五祖演禪師。傳東山之道法。可稱頴悟。其幽深奧妙之旨。深切而著明。東山曾印之曰。諸方關楗。無逃子掌握矣。及至出世住持。凡所到處不能振起東山之道。圓悟先師歸蜀。同覺範和尚訪之大隨。見靜公凡于事大率忽略而叢林大體。百般規條。盡皆弛廢。先師知其才器如此。一皆不問。回至中途。範問曰。靜與公為同參道友。昨見他百凡不整。竟無一言啟發開導之何也。先師曰。大凡應世行道臨眾領徒。全要在以法令為先。其法令之必行。在乎人之智識能力耳。其能與不能。乃人平素之分定。他非不知。乃不能行也。彼既不能行。我豈能教之哉。範聞而頷之。頷者。意有所領也△高視濶步。大家氣象。而威嚴濟濟。人孰不知。其奈做不出。真果差一絲毫不得。學者宜自悚慄也。
  此篇言學道要先正心。心正而萬物從化也。
  瞎堂曰。學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後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則萬物定矣。未聞心治而身亂者。佛祖之教。由內及外。自近至遠。聲色惑於外。四肢之疾也。妄情發於內。心腹之疾也。未見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
  此節教先正其心。謂凡欲發出世心學無上道者。先要將此一片心立教端正。洗滌得潔淨。然後才能正自己之身心。亦能正他人之身心也。其心既是端正。則萬物皆隨而正之矣。未聞有人心既治。而此身猶亂者也。佛祖之教法。總皆由內而至于外。自近而至于遠。聲色之迷人。四肢之患外疾也。妄想之情欲。心腹之患內疾也。未見有自心安靜而不能治物。自身端正。而不能化人者。
  葢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根本壯實。枝葉榮茂。根本枯悴。枝葉夭折。善學道者。先治內以敵外。不貪外以害內。故導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萬物不從化者未之有也(與顏侍郎書)。
  此節明心為根本。葢一心為根本。萬物為枝葉。若根本壯大而充實。則枝葉自然榮秀而茂盛。若是根本枯悴。則枝葉必定夭折。所以善學道者。先要治其內。內治自能敵諸外境。不要貪逐外。塵而返害自心。彼欲引迷導物。要先自清淨其心。欲去正治乎人。必先要正乎自己。心既正己既立。而萬物不從其教化者。未有是理也△正心誠意。便是出世根基。根基匪立。萬事俱弛廢矣。
  此篇見道行有時。滋養至而味自全也。
  簡堂機和尚住番陽筦山。僅二十年。羹藜飰黍。若絕意於榮達。甞下山聞路旁哀泣聲。簡堂惻然。逮詢之。一家寒疾。僅亡兩口。貧無斂具。特就市貸棺塟之。鄉人感歎不已。
  此節明迹雖晦而仁心自顯。簡堂和尚住饒州鄱陽縣筦山僅二十載。菜用藜藿。飯即黍粟。胸中絕無一念求榮華顯達之想。每嘗下山聞路傍人家有哀泣之聲。簡堂為之惻然。及詢問之答曰。時因寒病竟亡兩人。以家貧無斂塟之具。所以哀也。師就市中貸其棺以埋塟之。鄉人感歎不已。
  侍郎李公謂士大夫曰。吾鄉機老有道衲子也。加以慈惠及物。筦山安能久處乎。會樞密汪宣撫諸路。達於九江郡守林公。虗圓通法席迎之。簡堂聞命乃曰。吾道之行矣。即欣然曳杖而來。登座說法曰。圓通不開生藥舖。單單只賣死貓頭。不知那箇無思算。喫著通身冷汗流。緇素驚異。法席因茲大振(嬾菴集)。
  此節明時既至而道化自彰。侍郎李公名浩字德遠號椿年。幼閱楞嚴如遊舊國。參應菴和尚有省。謂士大夫曰。吾鄉機老真有道德衲子。加之仁慈恩惠于人。筦山小院安能為師之久居乎。即會樞密汪明遠。樞密。即今稱都察院。宣撫。即今巡按也。諸路。宋云路。今稱為府。以書致于九江郡守林公叔達。虗廬山圓通法席迎之。簡堂聞命乃曰。吾道其行矣。即欣然曳杖而來。登座說法曰。圓通不開生藥舖。單單只賣死猫頭。此因僧問曹山曰。世間何物冣貴。山曰。死猫頭。丹霞頌曰。腥臊紅爛不堪聞。動處輕輕血汙身。何事杳無人著價。為伊不是世間珍。喻向上事也。不知那箇無思算。喫著通身冷汗流。緇素聞之一皆驚異。法席因茲大振△古人三二十年冷山角裏。無一點熱氣。忽然被人推出來。便見熏天炙地。詎可與今時旋蒸熱賣者。同日而語。
  此篇教學者當存大體。勿拘小節也。
  簡堂曰。古者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則與人共其功。道成功著。則與人共其名。所以道無不明。功無不成。名無不榮。
  此節言古人純公而無私。謂古人修其身治其心。身正心通之後。不私受其道。則與一切人共明此道。或興一事立一業。事成業就之後。不私立其功。則與一切人共顯其功。道既成功既顯。不私得其名。則與一切人共彰其名。所以語其道。則道無不明。論其功。則功無不成。著其名。則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