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密略有四義者十重猶約宗通論四義專在深密望前二時說也一即前鈔之中第二重二即第一重問前及下鈔皆云三性空有此標何言心境空有耶答有二意一云三性心境影略而明謂深密三時約三性立妙智三時約心境立故互影取各具二義也二云彼宗三性亦約心境也依圓為心是有以五位百法皆唯識故總名為心識自性故(八識心王)識相應故(五十一位心所)識所變故(十一種色法也)識分位故(二十四種不相應行)識實性故(六種無為)五位之中前四位依佗有後一位圓成有遍計所執我法等皆名境心外境故俱空也准此前正立中應云前二時教不說唯識故或有或空今第三時俱明唯識則境空心有為中道也。
  鈔此中且約下正釋疏中徧計空依圓有對二時論了不了也且者不盡之義此正立中雖標四義且約前二義明故今約第二義合前正立中明第一義故有二義也有本鈔云屬第三時含約三性三無性論者義亦通也以前第三時中含兩重義故正屬此義也言餘二門下即別會性相二宗中一乘三乘別一性五性別中顯隱以明謂性顯則相隱相顯則性隱也然約深密此四門中雙具三性三無性為了但說三性等為不了境空心有為了心境俱空為不了一乘為不了三乘為了一性皆成佛為不了五性有不成佛為了也若後妙智於四門義皆反此以論了不了也。
  疏此依深密所判者即第二卷云世尊初於一時在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而有上有容是未了義世尊昔在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無生無容是真了義。
  疏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等者以文殊諸經中說法多顯般若旨趣而龍樹造智論中論正申般若旨趣故云遠承也。
  ▲近稟青目青辨者賢首本云近稟提婆青辨故無行書亦云龍樹提婆也今所以改之者龍樹第十三提婆十四(二十八祖中)今分遠近不可以提婆為近稟故又提婆造百論今取青目青辨對護法難陀等皆是注家故今改作也中論序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詞不雅中其間乖僻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法師即什公也)西域記云清辨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樹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虗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論師由是乃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覩史天乃見慈氏論師曰志不可奪也菩薩曰若其然者宜往馱那羯[石*禁]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金剛陀羅尼當遂此願也於是往而誦之三載之後神出問曰伊何所願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曰此巖石內有修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於是又誦持三載乃呪芥子以擊石壁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壁入已還合。
  鈔等取涅槃法華等者若心境皆從緣生即空無性平等一味不礙二諦者顯依般若及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智論等兼法華涅槃等若今趣寂二乘等普得成佛者顯依法華涅槃等兼依智論等也。
  疏心境俱有等者廣鈔云心為能緣即第六識心境為所緣即四諦理等各執為有故。
  ▲境空心有者謂唯識觀遮外妄境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心也唯遮境有故境空(即徧計所執心外實我法皆空也)識揀心空故識有故云唯識道理。
  ▲言心境俱空者謂所緣若名義等境既空能緣識心不立故中邊論云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鈔上約心境空有乃至蓋影略耳者准此故知二宗所立各有心境三性二義故前後影略也言今約三性空有者初教緣生定有即是遍計以言總相執為定有為破執實我故說緣生法決定是有次教依他似有後教緣生即空平等一味是圓成也從淺至深故是則前約合故但名心境今就開義分為三性故如上二宗中前約於心境此亦約於三性故云影略也或可就自宗中前亦約於三性今亦約於心境故云影略也。
  ▲鈔如空澤之空者下有水曰澤今以小乘聞空時如曠野中空無水草之空也言故經者即廣百論所引契經也弘決志指為楞伽經第四無常品中文也經音義云寧者願詞也。
  ▲鈔但除其病下二句即淨名經問疾品中文也天台疏云如火是燒法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除則失溫身照暗成食等用以況但除小乘緣生實有之執而不除緣生之法。
  ▲鈔不存依佗者不同相宗存於依佗但空徧計也顯依佗亦空故也。
  ▲言平等一味下此中含二義一法性宗緣生無性故空空即圓成更無二體則依佗性上無徧計性故依佗即空空即無性之理故密嚴經云名為徧計性相是依佗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圓成真空依佗緣有二體既同何故法相要留依佗但空徧計耶二空宗三性如空華依病眼第二月依捏目及本月而有故名依佗迷情計為實有即是徧計二義雖別所目之法不別此等皆無所有方名圓成但約依佗徧計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