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彼經云爾時世尊於獅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諸三摩地皆攝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貞元疏云大智度論說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為王體即如如如如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言說涅槃等者彼經第三十卷云我於雙樹間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今鈔云不動三昧者依下經出現品云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昧疏云究竟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則名異義同問若爾何以智論說降魔已得不動三昧成無上道則應說華嚴經亦依不動三昧答已却諸魔成無上道孰可動耶與入涅槃時不動三昧名同義異望說華嚴時同定別。
  ▲鈔海印三昧者海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釋皆通問經中諸會入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說此經耶答如藏身等定當會別義今海印定即一部通義此應古德義取海印炳現以為所依不然豈得諸會皆一念頓演耶故指涅槃不動亦以此經之文義顯他經之意故知義取爾。
  ▲鈔賢首品疏廣說之者彼疏云今以十義釋之以表無盡一無心能現義經云無有功用無分別故(此句即賢首品)二現無所現義經云如光影故出現品云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故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四非異義經云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此顯定心與所現法即性之相能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無二五無去來義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顯現三昧之心亦爾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上之五義與鏡喻大同六廣大義經云於一念頃徧十方悉能包含無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眾生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現義經云一切皆能現故出現品云菩提普印諸心行故此與廣大義異者此約所現不揀巨細彼約能現其量普周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彼約能現無行不修八頓現義經云一念現故謂無前後一念頓成九常現義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十非現現義非如明鏡對至方現經云現於四天下像故謂四兵羅空對而可現(此揀也如經云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別異無交雜等)四天之像不對而現故云非現現也以不對待故是故常現該三際也(釋成橫竪九竪十橫所以異也)具上十義故稱海印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鈔今略示其相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義初遠喻中即前第十兼第九義問凡鏡水印物對至方現如何海印不對而現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賢首品經云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含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等。
  ▲鈔亦猶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見故再舉近水以喻之無來無去即前第五義非有非無即第二義非一即第三義非異即第四義。
  ▲鈔如來智海下約法說此中具四義無心即第一義頓現即第八義一切眾生心念根欲下即六七二義雖十義無遺而不廣釋故云略示又法喻影略而示故云略示也。
  ▲鈔故下經云者即出現品偈唯證第七義。
  ▲鈔非唯下上句顯前有缺下正顯本義。
  ▲鈔賢首品云下然經有六偈純顯現十法界之化用具云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於彼為說妙法藏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眾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轉正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此三偈頓現佛化用)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眾生無量劫(此一偈現三乘化用)鈔中二偈(初偈現餘六類化用後一偈總結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頓現十法界能應之身應一切眾生心念根欲故也。
  ▲鈔能應所應皆為萬像者前義即所應後義即能應二義同時方為智海含萬像也。
  疏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者問新經疏序云星羅法身影落心水鈔約感應相對分四句中今此疏文唯有一二兩句缺三四兩句謂一一星落一川如一佛應一機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可說)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應一機四一切星落一切川如多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義缺)今文既缺豈得稱滿答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無礙義故雖有多佛本唯一無障礙身雲故兼順彼文不起樹王羅七處之義故又新舊影顯義方足故。
  鈔第二明能應身。
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初略消疏文(此之)後具釋疏意(二)
  初喻顯(謂若)二法合(二)
初能依所依異(三)
  初總法合(能空)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准)

  三結顯(上皆)

二能依所依同(三)
  初總法合(若以)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准)

  三結顯(則空)






  鈔唯性字是法等者影顯前對亦智字是法餘皆是喻以智該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該之餘文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為所依有報圓之智月分百川之應化月影也無勞異說。
  ▲鈔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對詳可了。
  ▲鈔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證化身也喻中四義一映眾星光二隨時圓缺三澄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