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自無說教之道也如金銀等性者喻教道恒常住世今古無差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教道常住故言如趣下更以喻顯雙喻前二也城喻自得證道法道喻本住教道法喻則從道向城法則依教悟理。
  ▲鈔有云下通明無色聲所以上唯辯無說所以爾言十卷楞伽下以墮文字法證上過患之色聲不墮文字法證上無過患之色聲也佛既不說墮文字法受法者執著文字豈聞深法耶言是妄語者以所說不真正故。
  ▲鈔三傳古下但傳述古佛之教故有說非於古佛所說法門之外更有新說故不說。
  ▲鈔然即以此為他為自下上為自去聲呼之因也將也下為字平聲呼之是也作也即此無盡三業以悲願為因由他眾生感為緣而有應眾生之無盡三業非是佛正所感之果即此無盡三業便是作自佛之三業故云為他為自也下經文下兜率偈文證上悲願所成也。
  ▲鈔五本質影像者謂佛平等三業為本質差別色聲為影像即此本質與影像為增上緣眾生善感為親因而有差別影像得起言無彼差別者即佛無彼眾生心上所現差別影像色生故說非有即不說法也佛果大悲大智而能與眾生差別見聞為增上緣故云因質言有影者令彼所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是故聖教唯是眾生心中影像問准教體中此名唯影無本何故言因質有影耶答此言質者不同法相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影現名本質教今以佛果大悲大智為眾生所託義名為質故次鈔云本質無者順自所證故其影像若屬眾生是眾生境界若望於佛託佛為質方能得起是佛即體之用故次鈔云影像有者順古聖人即體用故既通兩向不同前影像但屬眾生。
  ▲鈔所以疏不引下難云既有五義疏何不說答以不出楞伽二因故言宗通下雙證上緣自得法及本住二因也不出此二下總結也問既不出二因疏何不說二因答但引不說經文即知有向來不說之義若爾鈔何故廣說答小有異相故今敘之問上言無說豈一向無說耶答上雖解說默然因由皆兼帶有說旨意也思益下引證兼有說也斯皆下總釋經意貞元疏云約心智正說法時即常無說以佛無心當此說故由此六義(彼立六義前五同刊定第六即此約心智也)故說如來不說一字不說即真實說也如來教門示人無諍法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藥等。
  疏九此上諸門等者前八門但明一代興化為門今盡通三際皆然。
  疏十上之九門下以一念中攝重重無盡時中重重無盡化儀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塵中攝重重無盡處重重無盡化儀一塵既爾塵塵亦然又以時中具處處中具時等則玄之又玄矣言融取前八下貞元疏云若離前無可重重故。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七


  音釋



  (彌善切微絲也又思也遠也輕也)。


  (古恨切草也又居萬切)。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未知圓義等者問既云圓義豈有分齊既云分齊豈得稱圓答下說四門皆隨其一門攝義無遺故各立十門以顯無盡乃至一塵何所不具故迴向品云得解義趣無盡藏善知諸法理趣分齊等。
  鈔謂前教攝中不別明攝等者通妨也妨云如前藏攝先明藏後明攝其教攝中唯明教不別明攝何故今疏云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故此答也然唯約彼五教攝於此經若約此經攝彼五教者則此經總攝五教以能包含無量乘故故此疏云乃至人天總無不包如前藏攝中疏云若約此攝彼乃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
  疏然此教海等者教海之言二說有異若決擇玄鏡等記即指上圓教也以上徵圓義此牒釋圓義故若寂照等則指此經為教海也謂此部經教所詮法門如海宏廣深玄故云包含無外若此指圓教者何以鈔釋其義云即下四門之二等以四門是此經之分齊故前文雖徵圓義亦徵此經之分齊故思之言橫收者約深廣以分橫竪也言五教者總相而言也。
  鈔初二句總標下一節鈔文釋九句法說之疏口科分三。
  初二句總標深廣(初二)次五句別釋深廣(二)
初二句釋深(二)
  初標牒(色空)二正釋(二)
初一句具法喻明深(二)
  初標具法喻(然言)後別釋法喻(二)
初喻說(二)
  初第二門義(如海)  後第三門義(空微)

後法說(二)
  初第二門義(總攝)  後第三門義(疏事)



  後一句別約法明深(總用)


  後三句釋廣(疏諸)

  後二句雙結深廣(總無)


  鈔然上二句言含法喻者二字誤書應是一字言含法喻者此段大意雖是法說然於此句言含法喻也以前標中言教海故。
  ▲鈔如海等者此喻諸說不同若決擇及寂照記連天一色者色即海色空即天空下海上天相連一色一際難分取疏中空色二字喻第二門攝歸真實若集玄記色即天色空即海空相連一色為喻可知若會解記雙取上二色則雙取天色海色謂海中所現天之青色與天上青色上下相映混同一色非唯約海色亦非唯取天色而空字亦雙取海中空淨與天色空淨同一虗明故云一色也非正目海空亦非但約天空等為喻同前。
  ▲鈔空徹海底者喻理不礙事海映空天者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