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天四禪有九天義如常說)等者等餘三州及四空等並非說經處故。
  ▲鈔更細而論下進顯七處之塵徧也如菩提場中一一塵徧上五重是則能遍一處中有一切處亦以餘六處一一塵俱遍菩提場中則菩提一處有一切處也如菩提既爾餘六處亦然。
  ▲鈔前三約事等者此就所徧為言故單約事其第三重雖徧塵中之剎然是一重平徧意在所遍剎故或可前之剎字應迴置微字之上碎剎為塵徧所碎之塵故唯約事也若能所合論皆事事無礙唯徧第四似兼理事無礙有理空故。
  ▲鈔由事下顯徧因也即法性融通之因。
  疏無違後際暢九會於初成者上句圓融不礙行布下句行布不礙圓融暢者敷揚之謂也故易曰宣揚發暢孝經序云約文敷暢問今言初者尚總是幾日之初答淮下疏有三意一約不壞前後相說纔成初七日說前五會第二七日說十地等第九一會在後時說二順論釋皆在二七日後二七日非久亦名始成三約實圓融釋皆在初成一念之中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之文今此初成之言雖通三釋今文正取第三一念之初暢斯九會也然即十世隔法異成門初句十世隔法九會前後不同下句即異成也一念頓演故所以初說者論云示法勝故及勝處說故不同餘教三七等別雖普曜彌沙塞等皆言二七說此表末不離本故。
  鈔謂菩提流支者約文理分為三時以經初云者證初會是初成說三天下證第三第四第五會皆在初說其第二會義准應在初時說言婆伽婆者涅槃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斷德法身亦舉此具攝十身也即佛地經說婆伽梵但梵音小異而自在(示不繫屬煩惱故)熾盛(猛燄智火所燒煉故)端嚴(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名稱(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吉祥(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也)尊貴(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倦故上依本論付也)之六義也七八一會在十地品後亦在第二七日後說例此前說則第九會在後時說以有下出所以也言有身子等者十二遊行經云成道五年方度身子(彼云佛成道第二年度五比丘第三年度迦葉兄弟三人五年度身子目連)准此祗園又在身子之後以佛在王舍城舍衛國須達長者為子娶妻至於王舍城遇佛發心請佛往本國佛敕目連相與偕行先造精舍等。
  ▲鈔賢首等者准探玄記即取第二七日頓說九會不許五會在初及第九在後也故彼破云以初七日並不說法十地論云思惟因行緣行故設有救言只不說十地非不說餘法則不得言思惟也下論又釋為顯己法樂是故初七定不說爾又第九會(彼云第八今順唐經)亦非後時何得於一部經前已說半中說餘經後方始續豈令佛無陀羅尼力不能一念說一切法是知此經定是第二七日所說問據此則賢首是第二七頓說此經何故今云初成頓說耶答賢首之意不定二七謂若約論文定則初七不說若約法定義初成頓說故旨歸云初唯一念二盡七日縱約二七去成道未久亦初成頓說也不同流支三時故所以異也。
  ▲鈔今疏會取下正會取賢首無違流支意云既旨歸前後際而無涯流支第九在後五年亦有何過然疏主亦用賢首意會故引旨歸證之明非新意也。
  ▲鈔分於三時約所表者妙嚴品疏鈔云疏初五會信解行願最在初故皆云不離道樹第六因地證位居其次深故無不起菩提樹言法界極證最在後故亦顯二乘絕見聞故問華嚴教旨時乃圓融要歷三時豈通玄趣答常恒之說說無息時後時不說豈名常耶問一音頓演何要三時答雖能頓演表法淺深問若表三節三七日中一七一節足得成表何要第九五年後耶答三七未有身子等聲聞不能顯於不共教故須後時問時不圓融豈順經旨答正融於異時故作此會也。
  ▲鈔又分三時等者昇夜摩品疏云時而後言聞者悅伏時而後動見者敬從。
  ▲鈔上之二段者處與時也皆分十故云廣辨也。
  疏盡宏廓之幽宗被難思之海會者上句能被教皆科云所被機者約能目所故下句所被眾言會者聚義聚集多人共在一處名會餘義如鈔問據下列眾初會四十二眾或四十五眾(同生一異生三十九師子座眾一兼菩提樹中所流一及宮殿中無邊菩薩及新集眾眉間眾總有四十五眾也)總九會都數有一百七十五眾既可標列那云難思耶答只由此眾故說難思下疏云然此諸眾或總為一一乘眾故或分為二以有實眾及化眾故或可為三人天神故或可為四佛菩薩人非人故或五非人開天神故或六加畜生故或七天分欲色故或分八菩薩有此界他界故或九他方有主伴故或十加聲聞故或一百七十五加前說故或無量無邊義類多方故一一或以剎塵量為數故又如新集菩薩毛光出眾例上皆爾故一一眾皆無分齊此猶約相別若融攝一一會中皆具一百七十五眾以稱法界緣起之會互相在故上且約一界若通十方及異類剎塵帝網無盡無盡是為華嚴海會眾數據此則足見難思也。
  鈔宏者大也者即事法界廓者空也者即理法界幽者深也者即後二法界也以四法界為能被之宗教故上指在旨趣玄微之中。
  ▲鈔謂普賢等者問說法豈欲被普賢等耶答出現疏云所謂圓根不揀凡聖以法為師何非所被問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故則遮那亦成所被耶答遮那以為教主則不謂所被問十方諸佛為所被答是遮那類故非所被問普賢文殊道圓上果何成所被答今就迹門故為所被經云普賢行人方得入故但善財等成所被義增普賢等稍隱皆為所被此應與下所被根互有影略今且說當時海會耳。
  ▲鈔數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