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入通能所等者以相入門中能攝者為能容所攝者為能入則有能入能容之二義今微細門於容入二義中但取容義即一能容多名容故唯一半也問即入並通同體異體微細云何唯異體耶又次云異體相即具隱顯者則無同體隱顯之義耶答應知此中具是一相之言。
  ▲鈔即義如虗空者無相可彰故為隱也言二義不壞者由上即泯入存恐謂一向故此中云即入二義不壞故正即之時却無入也同時俱存泯無礙難思也。
  ▲鈔同體相入一中已含於多者是本一中已含多一也言更入異體者以本一更入異體二此異體二已攝餘異體一餘異體一復帶於同體多一故有重重之義思之可了。
  疏菩薩善觀諸緣起下如幻忍中文也疏云此顯幻相略有二解一約相類解謂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並從緣故二約圓融解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故說相即如馬頭之巾不異足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二以理融事說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故云一中解多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故令一多相即如幻師幻術力令多即一等(鈔云初即理事無礙二即理融事下兩門事事無礙義前二門即法性融通門三即緣起相由門也)。
  ▲言又云下經次前有偈云若見佛及身平等而安住無住無所入當成難遇者疏釋云末後一偈知法成前法會周徧所由上半標門即十玄門中一多相容不同門也次一句釋所由即十種所由中緣起相由門也並如義分齊中緣起法界理數常爾稱斯而見何所畏哉(此中有破靜法義如前造疏十意中說)。
  鈔一舉體等者隨舉一法全是異體具相入相即體用俱融二舉體全是同體具相入相即體用俱融三合上二句隨一法上具同體異體二義雙現法體無二故。
  ▲鈔故約智顯理下總結釋也智窮諸法始末顯理各異故說十門不同廢智照亡顯理之筌則一切叵說說與不說無礙難思猶是因門沒同果海言思安寄唯亡言下即外亡言象內絕思求庶幾下出現鈔引周易繫辭云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注云殆者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今令後學亡言遺照亞夫聖賢庶幾於緣起之玄趣耳。
  疏第四法性融通門者略釋法性二義一法謂諸法二軌持名法性謂真性依主持業二釋如次。
  鈔謂真如下躡真如具德為因以釋門名也文中下別科釋是知下結彈異釋。
  疏謂不異理之一事等者發心功德品云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疏云以法性融通門釋前經說即入所由謂一切世界差別性與一毛端體性無二故是故事隨性融此彼相即事攬性起彼此相入各有同體異體准上思之(云何異體一一剎等各有體故云何同體差別界體同一體故)准此今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即同體義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即異體隨同體也。
  鈔今一事全攝於理故者一事為能攝理為所攝言帶一切事入一事中者理為能帶能入一切事為所帶一事却為所入也。
  鈔今真理湛然下順明言若遮此過者遮此真理可分之過也言過尤深矣者謂前雖分於真理不落斷常今離事有理即事墮於常理墮於斷故過莫大焉。
  鈔十門之義下分一初是文前指德懸明言第八迴向等者疏云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此法相宗若法性宗云不變為真隨緣曰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隨緣故與有為法有非異義而起信云無遣曰真無立曰如唯約遮詮頓彰真理又圭峰云真者實也如者似也色中如實似受中如此真實相似餘法不能實相似故此經百門融通理事使重重無盡等言一譬如真如下疏云然異從義別體本常融但契一如自含眾德非由作意順差別如能同迴向亦融攝無礙稱如起行體即是如但人信如德尚迷迴向故以如德喻迴向德故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等即第三十八德及不相捨離者即第四十五德具云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捨離真如既與一切法相應且如前一蓮華葉既與理有不異義則亦與一切法共相應等一切法具足也即下九門及彼門中所具十對法等一一皆有相應之義云相應也不相捨離具足相應皆非前後故曰同時以此為門方便趣入(此疏中密用二德以成一門下皆准之)。
  ▲二譬如下具云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即第三十九德普攝諸法即第四十三德融蓮華葉如常平等故廣也純也普攝諸法在此華葉不壞相故狹也雜也具云廣狹自在無礙門自其可在故云自在斯言甚深廣狹純雜皆無礙也。
  ▲三無所不在下具云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即第六十一德疏云隨一一法皆全在中融蓮葉亦無所不在入在無殊故。
  ▲四不離諸法下具云譬如真如不離諸法即第四十德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即第四十四德融蓮葉不離諸法即同一切法體性一即多也不離諸法故諸法隨如即遍一葉多即一也。
  ▲五無有分限者義引經云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即第一德此中疏文只用此一德成隱顯門疏云顯在緣中故無不遍在此在彼明隱顯故恒守本性者即第三德疏云明隨緣即不遍云守本性在緣故顯蓮華亦顯守本性故隱蓮葉亦隱諸法皆然俱成祕密融無礙故。
  ▲六普攝諸法即前廣狹門中後德但義不同融蓮葉亦普攝諸法炳然齊現故葉為能含微細諸法為所含微細蓮葉不大諸法不小為難知微細。
  ▲七畢竟無盡者具云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即第四十一德疏云正在法中取不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