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合方了境故總說。
  疏二云以體從用者若探玄初名攝假從實二名分假異實今故改云以體從用也體即是實用即是假即以實從假方能詮義故取名等為體聲未詮義故從用也無性攝論既不許語為自性(自性即體)反顯取名等為體也引成唯識亦反顯上義此依探玄引故文反顯若成唯識正文却是順明如鈔中引者是也今云亦破彼者是破經部師據鈔所引唯識疏乃通破正理師亦破經部師至鈔中自見(若名等不即是聲不同經部若名等是假不同順正今取別義故但云破彼經部師也)言唯識下此亦成唯識文却在前段文上自不應云唯識云應合云又云也今既加唯識云三字似別是一本論文今詳疏主意以前文依賢首引乃是反顯此復自引順顯欲彰彼此所引不同故加唯識云字隔之也所以鈔中但引成唯識疏總相釋之而結大意云今疏總略以論對疏於義分明此意謂若了鈔文自見疏中(有本疏移唯識云下在前以成唯識第二破云下在後此又不審由前引攝論破經部師故次云亦破彼也若唯識云下在前既隔此段文不應却云亦破等也當如今疏為正)。
  鈔義引論文者即疏云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即義引論中顯三用殊中文也。
  ▲鈔然唯識下引文稍廣當以義勒口科分二。
初引彼論疏委曲而釋(二)
初引論文(二)
初破他不正義(二)
  初問答總非(故彼)  二結成愚智(下廣)

二顯自正義(四)
  初顯假差別(下申)  二顯三用殊(名詮)  三明不即不離(此三)  四會其相違(由此)


二引疏釋(二)
初釋破他不正義(四)
  初破薩婆多(准彼)  二順正理救(正理)  三顯論中破(故上)  四疏正結破(故彼)

後釋顯自正義(二)
  初假外問(既聲)後引論答(四)
初顯假義別(二)
  初牒論  二疏釋

二顯三用殊分(二)
  初牒論  二疏釋

  三明不即不離四會其相違(二)
初正會相違(二)
  初牒論(論由)  後疏釋(述曰)

二躡迹會違(四)
  初躡迹為難(問曰)  二正引論釋(故論)  三疏釋論文(述曰)  四別會華梵(又梵)






  二對今疏文總結大(今疏)


  鈔唯識第二等者即成唯識論有十卷護法等所造也此中麤書即論文注字即鈔主注也言佛得希有等者彼疏云謂成佛時得未曾有名身等故。
  ▲鈔下廣破竟者論次前云若名句文異聲實有應如色等非實能詮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足能詮何用名等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即名句文異聲實有所見色上形量屈曲應異色處別有實體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如絃管聲非能詮者此應如彼聲不別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上破正理師此下雙破經部正理云)聲若能詮風鈴等聲應有詮用此應如彼不別生實名句文身若唯語聲能生名等如何不許唯語能詮何理定知能詮即語寧知異語別有能詮(即連云語不異能詮等文也)言語不異能詮下語即能詮若人若天皆共了達(以經部與大乘皆了故)共知聲知能詮故執能詮之名體異於語唯汝天愛(唯汝正理師故)非餘智者言天愛者以其愚癡無可錄念唯天所愛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憐汝爾故名天愛有本云天受則言稟受其義也樞要云世間之勝莫過於天世間之劣莫過於愚喚愚為天調之故也問疏中引論云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詞無礙境應無別是破彼小乘不異義自立異義今云若異義唯愚者如何却反破自義耶答疏中引論明不即以破經部今所引論明不離以破正理以此中具不即不離二義雙破二宗故無違也。
  鈔下申正義云者鈔主欲令知今正義故加此云爾若論即連次也從然依語聲下至亦各有異即下唯識疏所牒釋四段之文此但列之爾。
  ▲鈔言由聲顯生二義者謂彼立名句文在未來藏中雖皆有體須籍因緣而得生起喉吻等為緣聲為因由此因緣名等生起今論主下彼疏云今論取生破顯類破之今鈔於顯字下闕類破之三字以所釋論云謂聲能生名句文者此聲必有音韻屈曲此是能詮何用名等彼疏意云今論主取薩婆多計名等由聲生之義破之其由聲顯之義類例破之以皆離聲別有名等實體故俱破也。
  ▲鈔無始慣習者由無始時來聞他語言慣熟熏習謂聞名言前語之聲分位力故者謂前聲唱起如言菩提若但前言菩即是字分位雙云菩提即是名分位以詮覺故若言阿耨菩提是句分位以詮無上覺故所以分位之言自名句文也此中意謂先聞聲有名等分位後意識依此而解若耳識但剎那則謝故唯取聲不取文等。
  ▲鈔次假外問云者亦即彼疏文也問意云我宗聲不即能詮故立名等三種差別汝大乘宗既聲即能詮何有名等分位差別耶。
  ▲鈔一從初下即次第牒上四節論文也此下麤書是論注字皆疏也。
  ▲鈔依聲假立名句文身者疏科云一顯假差別言依一切位者意云此上分位立名句字依凡夫位以入地已去智用自在不必如是安立故或揀一切因位果中方自在故。
  ▲鈔外人難言下有本云外又問曰即文前問也論文如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