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答體雖通事相用各別不許互通今約相用故遮異釋或可彼云雖有今之所引等下之文彼意唯以鈔中所引能等之文為體不取所等故今遮之。
  ▲鈔同異類下別顯德相中二門也鈔文超間讀之則顯初即第九微細德此約同類異類體別各能微細容持一能容多多是所持故喻芥瓶下句即第十因陀羅網德也雖德相具十玄唯舉後二例初八也。
  ▲鈔其為用也下若約刊定業用十玄配者不分而徧不去而臻即第六純雜用不分名純而徧即雜一多大小而互為即第五相作用延促靜亂而相在即第三相在用或通第七隱顯用以靜亂相在如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起等等字等其餘文彼次文云多劫入於一劫非卷非舒微塵納於世界無增無減釋曰上句第四相入用下句第九微細用此通舉業用六玄略餘四門也有以鈔大小互為配廣狹門延促相在配十世門者非也彼不立廣狹唯取純雜不立十世以時為所依體事故不可以此之十玄配彼之用大也思之問豈以事理無礙之淺義能遮事事無礙之深義耶答不遮相用二大中各明事事無礙但遮彼體相用三互望不明無礙故今遮之恐令三大一向別故。
  ▲鈔今但明下上皆標舉問答敘其所遮此下方是別釋疏文言深玄者謂前設明十玄等亦皆名事若相用平等總明為理此二無礙方為深玄故前鈔云雖廣說事及說於理而皆無礙故不爾但是同教事理無礙豈是此經旨趣玄微。
  ▲鈔萬化乃事法之總名者如十對體事皆名為事皆歸真性而為體大其體大還在萬化事中。
  鈔原夫下一句總標蕭然下別釋言蕭然空寂即離言湛爾冲玄即離相玄之又玄下無相不礙相表者外也寂之又寂下無言不礙言非象表也下相即無相在言裏也下言即離言言五目者纂要疏云一肉眼肉團中有清淨色見障內色名為肉眼(依肉之眼名為肉眼)二天眼者於肉眼邊引淨天眼見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見人中無數世界不唯障內佛淨天眼能見諸天所有細色除見天外見人事等名肉眼也)三慧眼者以根本智照真理故四法眼者從後得智說法度人故五佛眼者前四在佛總名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為佛眼言四辯者圭峯云一法無礙辯謂諸法自體二義無礙辯謂法上之義三詞無礙辯謂得彼方言依彼詞句為他說故四樂說無礙辯於上三種智隨他所喜種種義語樂說無盡故初心習學九地漸成佛能究竟。
  ▲鈔今疏下問若唯非異無礙義成若言非一理事各別何名無礙答若唯非異無可融通若唯非一不成無礙今由二義同時故成無礙義也。
  鈔明相不礙體也者亦相大與真體具非一非異故也。
  ▲鈔明用不離於體下亦具非一非異義故問三大互在何不說相用互在之義耶答理實三大互在合明相用互在之義以體用互在及體相互在義順理事無礙故此明之若相用無礙義通事事故略不顯也。
  ▲鈔上體相用三大下結前生後也。
  鈔智周鑒而常靜下一節鈔文口科分二。
  初標義指文(疏智)二分門別釋(二)
初直約止觀釋(三)
初於當句直配止觀無礙(二)
  初直配止觀(若當)  後亦配權實(亦權)

  二通對三句明鏡智無礙(若對)  三別對三句明鏡智無礙(若別)

二別約三大釋(三)
  初三觀周鑒(若作)  二三止常靜(對此)  三止觀歸心(三止)




  鈔能證能觀者證唯親證觀通比解上境例知上即標義繫詞亦云智周乎萬物故。
  ▲鈔止觀無礙者即行者通達無礙智也言事理遍觀者無幽不燭故以相別異義故名事忘心體合故名理言惑相皆寂者觸境無念理事等障皆止寂也二義混然名止觀無礙亦理事無礙也。
  ▲鈔亦權實無礙者權即俗智實即真智二智俱融故名權實無礙。
  ▲鈔若對上三句下妙嚴品疏鈔云境即真俗不二智即權實雙行若融境智方為一味問前三句明三大無礙今何但言體用無礙耶答開即三大合為體用如大方廣即是三大若合之則大方是體廣即是用今對止觀故合為二也。
  ▲鈔若別對下三體皆理三用皆事亦理事無礙也問觀云能觀可也止字何名能觀智耶答止觀雖殊皆名觀智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此云止也)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此云觀也)觀義故故知止觀皆觀義也今此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順也三大皆然。
  ▲鈔若作三觀下先單以智別鑒前三大此唯釋其智字言空觀等者智論中分別色等假觀性空寂滅空觀此二不二難思中道觀也今別對三大以相為中者以居體用之中融攝體用故言三諦齊觀者釋其周鑑二字。
  ▲鈔對此三觀下言體真等者體真理與理冥故即理止也方便隨緣止者方便涉有隨一一緣無取故止即事止也離二邊分別止者即無念而止妄不取有無等二相也。
  ▲鈔三止三觀下即一而三智體隨智相用故即三而一智相用即智體雙照一三智體相用顯然雙遮一三互奪相盡智體同智相用故非一智相用同智體故非三三止既爾三觀亦然混融無礙為一心觀故。
  鈔真妄交徹一段鈔文依指玄記易處麤科難處細科分二。
  初汎科兩段疏(疏真)後正釋當段文(二)
初略消兩句疏(二)
初釋初句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