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起妙德菩薩也下疏云所以加此菩薩者如名所顯故性有二義一種性義因所起故二法性義若真若應皆此生故亦有釋云此云妙德即是文殊說此法門加性起稱此釋無違大理以文殊大智為能顯普賢法界為所顯共成遮那之出現故亦是解行滿故佛出現行也。
  ▲鈔白毫光明者白為眾色之本毫即毛也依觀佛三昧經太子初生時舒長五尺樹下之時舒長一丈四尺五寸成佛已後長一丈五尺色如珂雪皎潔分明故。
  ▲鈔初面門等者疏云面門即口言眾齒故表教道遐舒即教智光故言從佛口生者法華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上表教遍此表根勝)言總處者口為說法處一切法門總從此演故又表下約齒義明(上約口故)等者等取齒有四十問故。
  ▲鈔通表一乘下(以初會是總明九會皆然云通)於體不計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斷見計樂行常見計苦行)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正因邪說無邪正不立故於人不執因果交徹故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相待立故於諦不見真俗二邊二諦非一非異故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權實相即故故佛於眉間放光也。
  ▲鈔為行本者智論云身得住者皆由於足言信該果海下輪者圓無缺故。
  ▲鈔足指安住者足指拒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
  ▲鈔依行故者足上謂趺背行必動故背依輪指得有用故表行信解而成用故。
  ▲鈔膝輪等者位漸高故又表迴因向果等有屈伸進退之相故又悲智相導屈伸無住故大智照極令稱法界故伸雖廣化眾生而自智居懷故屈雖智居懷而令悲無緣故伸雖悲用外施而令智不沉寂故屈又悲智相導故或屈或伸皆不離身並向實際故無住。
  ▲鈔出現下表證道離有無二邊無住道離真應二邊白毫表所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中令請法故。
  ▲鈔又口放光下表教道傳通故入普賢口中教以傳故如佛說故。
  ▲鈔第八會下由二千行依前六會修因契果之法生智解之光方成行故不須放光或經文缺略故無也。
  ▲鈔表證等者令尋智光為能證故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正智方能證故言廣如下疏者即今所引者也。
  鈔揀同異者若約起後是同以為教緣若約慶前是異不為教緣今取其同不取其異言說此等者疏云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今義兼起九地法門故為緣也。
  鈔然法有四種下且就一相說教理無廢興行果有廢興理實四皆約法無廢興就人有廢興何者由人弘故教法流行由人修行理法彰顯行果亦許性具故前疏云因果眾生性有又起信說法性本無慳貪等為六行故又以三大三身是本有果故。
  ▲鈔今取傳化者心鏡鈔(遠公涅槃疏上鈔也)云由比丘不知密藏懈怠懶墮不能讀誦亦不為它宣揚分別是如來法將滅盡相(用涅槃經意也)。
  鈔即第十六下須彌偈讚品文也本疏云闇中寶者正因佛性也圓明可貴所以稱寶居於無明五蔭室內如在闇中燈喻緣了之因下半法合無人說者闕於緣因雖慧莫了義含二意一本有慧即正因合上寶也闕於善友緣因故不能了二佛法即寶以闕善友緣因雖有修生微劣慧眼不成了因不見真性(此則喻中缺眼)。
  疏今此能說通三世間者問前說主融三世間與此說人何別答前則佛為教主無法非佛雖舉佛身全收一切仍是教主為門今約能說乃通一切不必為教主與前體雖是同而義各異問正覺與眾生可名說人而器界等何名說人答菩提樹乃至四大微塵恒演法門如正覺及眾生故得名人也。
  鈔為三乘者然據前後所辨智正覺或局佛以普賢等望主佛亦眾生世間攝故或普賢等亦智正覺攝以望眾生說故今通三乘聖人皆正智覺者以佛菩薩聲聞各證自菩提故凡夫未證故唯眾生攝也然又大乘分二謂因與果緣覺攝在聲聞之中亦三乘故。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四


  音釋


蟾蜍
  (下音余)。


  (遠晣切拔也)。


  (可皆切)。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十五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普賢行品云等者下疏云一頌知四種說法而剎說等者略有三義一約通力二約融通一說一切說故三約顯理是說菩薩觸境皆了知故則觸類成教如香飯等鈔中云即三世間及時為四若時分三世則成六種若於三世各三世間則有九種總一切說即是十義。
  鈔有情者下佛名有情雖無情愛等而有情愛識純無漏故。
  ▲鈔上之七下問下明三世佛說等者則但是上之七種何有十耶若於七外唯取三世并上七種開十之義則成為復三世說義云何答若不言三世但為上七一時之間可有說義今盡於三世中取上七種皆恒說故則別為七總為三時中取法於義異故。
  鈔三俱融者疏云人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四俱泯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緣起性相俱不可得若爾何有說義答令當根解俱泯之義已名為說五無障礙者謂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異無障存亡無礙自在圓融故。
  ▲鈔初門十等者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者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悲智深廣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