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眾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顯發根本智以根本智觀照力成差別智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第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分得平等未名超煩惱行如輪王喻不離人位非有貧窮困苦所患舉喻如文具明大意為得第六地中三空妙慧及根本智又加大願力故智自在故不離人位不染世法能同世事不垢不淨故以智無依不受恒垢以垢無依不能染淨但為大悲緣起方便利生八地會融功終無功之行一分自在十地方終若滅七地有行有功無盡大悲普賢大智不可成辦是故淨名經對三乘出纏之種說塵勞之疇是如來種故亦說火中生蓮華實可為希有此意已得第六地已前出纏者說若也具縛之徒未可全登此跡餘文如經自具諸禪者定也三昧者無沈掉也三摩鉢底者正受諸法智相應故神通解脫者以正受諸法智相應即得神通自在名為解脫。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一


  音切



  (初揀切)。


  (才呂切)。


  (於敬切)。


  (必袂切)。


  (暗音)。


  (昌善切)。


  (照簾切)。


  (於避切)。


  (直由切)。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

  【經】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千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
  【論】第五佛子已下一段有七行半經明十種善擇三昧分釋義中分為兩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淨治此地有五行半經明得十種三昧分二是菩薩得此三昧已下至智慧地有一行半經明得十大三昧超過二乘地分此應云超過三乘地為此是學三乘人等共譯此經不善知教意但云超過二乘不云超過三乘若也但超二乘者如此經頌云一切世間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若此地但超過二乘者此四乘義若為安置何得一部經義前後義意不相貫通只為三乘之種智迷誤題聖旨後有善達君子無依此言應云超過三乘不可云二乘也經云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者明此位菩薩入觀擇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是無色界定是聲聞是緣覺是三乘定一乘定善擇義三昧者明善簡擇世間義出世間義是正義是邪義最勝慧三昧者是一乘佛慧故分別義藏三昧者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如實分別義三昧者如實知諸法不妄解故善住堅固根三昧者無退轉故智慧神通門三昧者以此智慧能起種種神通法門故法界業三昧者心境動止無不真故如來勝利三昧者無心無思智隨三世教化眾生而無往來之相故種種義藏三昧者都含萬法無不達也生死涅槃三昧者明以涅槃常寂滅法而有生死常以生死以為涅槃二俱無體性故寂用一真故無我無人智能隨俗利羣生故已下總結如文自具。
  【經】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論】第六佛子菩薩已下一段有十二行半經明從初地來所有三業勝二乘分釋義中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法忍光明有兩行半經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皆無相行分二解脫月已下至超過三乘耶可兩行經是解脫月起問分三金剛藏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兩行半經是金剛藏菩薩答所問分四譬如已下至自力超過有兩行半經明舉喻況說分五一切菩薩已下至出過一切三乘之上可三行經明此地菩薩是自力超過三乘非是初地已來志求大法超過故已上十二行半經意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自力超過三乘智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薩及聲聞緣覺折伏煩惱現行不生得變易生死於他方或云上方別有十地菩薩淨土如是三乘皆是如來權時且免麤苦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發心即此娑婆便為淨國華藏世界等徧虗空淨穢含容一塵多剎無有彼此往來等見翻經之眾未詳佛意誤題聖旨云超二乘後有學徒勿從此失又明從初地已來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願力超過非是自力過也此第七地明自力超三乘故如文自明。
  【經】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解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