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第一。兼顯第二。有二問答。一問答體相。二問答因果。
  [○@△]前中。先問。後答。答中。文舉六義。法身為總。一如如者。示法身體。然有二意。一即真如為法身體。重言如者。一如是理如。一如是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二者理智契合。為法身體。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則上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智如於理。故曰如如。下四句即法身之義。一者常義。云不變異。二者體不可分。非唯染淨不殊。實亦自他平等。云無二體。故下廣說諸佛菩薩法身無二。三者出義。非唯於諸法中最為第一。於佛體中。亦為尊勝。故云勝義。四顯非虗妄。故云諦義。諦即實義。即勝義諦。故無二體。體無二故便不變異。不變異故名曰如如。如如即是法身之體。身即體義。亦兼依義。萬德依故。
  [○@△]二善財復言一切菩薩云何修習得此法身下。問答因果。於中四。一問答修因。二問答修位。三明因果同異。四以因招果。
  [○@、]初中二。先問。後答。答中有四。體標徵釋結。然此士身。望所修行。此十乃是當地中果。今望佛果。十皆名因。修得十地因中十身。則得果位佛法身矣。
  [○@、]二善財復言聖者諸菩薩等住此解脫下。問答修位。於中二。先問。後婆羅門言下答。答中。明一地一身故。十地成十。然其十地。修十勝行。斷十種障。證十真如。成於十身。今文正明十身。兼具餘義。准梵本中。十身皆有體性之言。謂得平等身體性等。十身體性即士真如。身即約果。文中各二。先明得身。後何以下。徵釋所以。以釋對身。義甚昭著。初地釋中云。通達法性。此是總句。初證真如。名通達位。下二句別。離諸邪曲者。即所離障。梵云遠離一切不平等體性。即捨異生性障也。見法平等者。即所成行。謂由證見遍行真如。二地釋中離犯戒垢者。即所離障。謂邪行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今已離故。於一切戒下。即所成行。一切戒者謂三聚戒。既無悞犯。三聚性淨。三地釋中先明離障。約十度說。三地忍增。故離瞋等。住諸勝定即所成行。約三學說。前戒。此定。餘皆慧故。四地已下。唯約別行。略無離障。此約菩提分法相應慧故。修集道品。五地釋中。即諸諦相應慧。以其十重觀察四諦。云證法性。六地緣起相應慧。十重觀緣。般若現前。念想觀除。尋伺境絕。七地即一切菩提分法相應慧。云集諸佛法。方便偏增。功用智滿。八地以得無相無功用相應慧故。煩惱不行。以念務皆息。云離世間戲論等事。九地由得最勝無[得-彳]智故。具法師德。身相無邊。一時頓應。十地已得總緣一切法智。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種智圓滿。
  [○@、]三善財復言如來法身下。明因果同異。有兩重門答。門答相承。直分為四。一徵問同異。二答言下。明德異體同。故唯識云。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十身即是十如。十如即是一如體上差別之德故。非同非異。亦同亦異。三善財復言是義云何者。重徵其相。四答言善男子謂佛菩薩下。廣顯同異。於中二。第一法說。第二喻明。初中二。先標無差。此就體說。後所以下。徵釋同異。先徵。後釋。釋中。先釋同相。後釋異相。今初。先總明同一體故。後如是乃至下別釋。文有六對。凡聖為總。餘五為別。凡迷聖悟。迷時不無。悟非新有。在凡說染。體不可染。在聖名淨。非今始淨。聖有因果。因有十階。體不曾分。果唯一味。亦不曾合。捨生死去。體未曾移。到涅槃來。性未曾動。進至佛果。亦是一如。退入下乘。體未曾劣。遍歷諸異。一相無違。後所言功德下。釋其異相。諸佛總圓。菩薩各一。義則不等。以體就德。說十不同。因果兩異。以德就體。因果十地。不得不同。以體融德。則地地相收。因果交徹。二由此事故下喻明。於中三。初結前生後。二正以譬明。三總結歸法。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譬如下正顯。文有二喻。一寶珠垢淨喻。二白月圓缺喻。初中大同十地地影像中珠況證道轉盡堅固功德。先喻。後合。今初。喻意。總將未磨瑩珠。以況菩薩。已磨瑩珠。以比如來。同是一珠。況因果一體。若准十地。別有十義。以況十地。一從大海出。以況初地發一切智心。二者巧匠治理。況二地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圓滿無缺。況諸禪圓滿。四清淨離垢。況道行清白。五內外明徹。況方便神通。六善巧鑽穿。況緣起智慧。七貫以寶縷。況貫方便智。八置在瑠璃高幢之上。況自在高勝。九普放一切種種光明。況放聞持光。十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以況十地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則總具十義。便同如來。後雖諸菩薩與如來身下合。於中二。先正合體同德異。後所以下。徵釋異相。曠劫遍修。二利圓故。不同菩薩。二譬如白月下。白月圓缺喻。況於教道漸圓功德。亦雙喻智斷。闇除如斷。明增如智。若取體雖是一滿不滿異。則與前珠。義理是同。若約珠。乃成後德時。前德猶在。月乃後滿。前缺便無。小有不同。三是故善男子若諸菩薩住此下。總結歸法。可知。
  [○@、]第四復次菩薩由十種義下。辨因招果。前明修十種身得佛法身。今明修行得法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