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世天王下。見處會說法。於中二。先明所處會殊。後或見讚說菩薩初地下。顯所說法異。五或見彌勒修行精進下。總見行用。第二或見一切諸菩薩下。見伴從菩薩身雲說法。即前所領無量眷屬。第三或復於中見諸如來下。明見諸佛攝化之德。第四爾時善財童子又復於彼下。明主閣別。明慈氏一生當作。於中。先見。後爾時善財下得益。第五復聞一切諸樓閣內下。見聞嚴具作用。於中十段。一聞網等說法。曲分為三。初總聞行法。次又聞某處下。遠聞人法。後善財童子下。聞之得益。二又見一切諸寶鏡下。見寶鏡作用。三又見一切下。寶柱放光。四又復見彼閻浮下。寶像威儀。五又見於彼真珠下。瓔珞出生。六又復見彼種種華池下。蓮華重現。七又復見彼淨瑠璃下。寶地現像。八又於寶樹樹下。現半身。九又見於彼下。半月現光。十又見一切下。壁現本事。於中二。先見慈氏修行隨類攝生。後又見彌勒曾所下。覩所事友。
  [△@、]二爾時善財童子下。總辨見相。義該前略。略明見相。文亦略故。先法後喻。今初。謂何力能見。以何眼見。將何智見。依何位見。於何處見。如經屬之。及餘已下兼顯前來所不見境皆如是見。後譬如有人下喻顯。有十喻者。以其能因緣不同。所見境相諸門別故。十中初總。餘別。今初。總明能見所見皆如夢事。大小無[得-彳]。一多自在等。有法喻合。文相易了。後譬如有人將欲命終下九喻別明。以況能見及所見境。各有九相。約所明者。一臨終現業喻。喻所見冥應。二非人所持喻。況所見能說。三龍宮淹久喻。況念劫圓融。四梵宮廣現。況一多無[得-彳]。五遍處定境。況所見明了。六乾城依空。況事理無[得-彳]。七同處異見。況隱顯自在。八海現三千。況頓現遠近。九幻現眾多。況所見純雜。約能見緣。辨有異故。一夢境喻。況自在力隨自業故。凡命將終故。二非人所持。以況緣力自他不同。三為龍所持。亦說緣力。而自他同體。謂是龍故。四友依報力。五是定力。六性空力。七法界自在力。八定智無二力。大智海印之三昧故。九幻智自在力。良以能所十相各異。故為十喻。不見此意。乃謂文繁。然十喻中。前七有合。八九雖無。第十幻中一時併合。其中威神及自在力。通合羅剎海印二喻。總此三句。亦通結前所見諸境。上來已明見所證境。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十(從第三十八經盡第四十經)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二善知識餘。第一慈氏一半。第二大聖文殊。第三大聖普賢菩薩)。
  [○@△]第六爾時彌勒菩薩入樓閣中下。起定問答。於中四。一警覺令起。二略示體相。三得旨而起。四正明問答。
  [○@、]今初。若約事相。但是警覺。若約表法。亦彈指者。前來得旨。所謂亡言。此中得旨。令不滯寂。亦指示義。前指指寂。以定為門。此指指動。以用為門。動寂無二。是真法界。
  [○@、]第二法性如是下。略示體相。初句總。此是下別。謂所見之相。因法智緣。無有自性。故如幻夢悉不成就。從緣無性。事不成就。無性從緣。理不成就。不守自性。故能從緣成上諸法。雖復從緣。不失真性。即事得云法性如是。亦是本來性自具足。非我業用方始有之。
  [○@、]第三爾時善財下。得旨而起。不住定故。貪著禪味。菩薩縛故。
  [○@、]第四彌勒告言下。正明問答。於中四。一問答所見。二問答法名。三窮嚴因之源本。四覈正報之性相。
  [△@○]初中。先慈氏問。後善財答。今初有十三句。前十一句。約能現因。顯所見境。則顯前來一一境上具此諸因。十句明見。一句顯聞。後二句問其見解親證之相。後善財白言下。善財答中。一向推功。歸於善友。
  [△@○]第二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下。問答法名。先問後答。答中。先舉一。後例餘。今初。三世一切境界者。即此所入所見之境。不忘念知者。即是能入能現之智。良以三世本一如故。念劫圓融。隨一世中。現三際境。智入三世。了法空寂。與如冥契。故一念中無所不見。莊嚴藏者。略有二義。一以法性嚴故。一莊嚴中。包無盡嚴。如一閣中見多閣等。二以無[得-彳]智。契圓融境。嚴如來藏。本具諸法故。上文云。法性如是。非是新成。今智契合。非新非故。後善男子下。例餘三昧。一門尚爾。何況多門。若准舊經。即上一門。具多眷屬。
  [△@○]第三善財白言聖者下。窮嚴因之本原。有二問答。前番問其終歸。後番問其原本。今初。上覩希奇。攝用之後。寂無所見。故問去處。答中。從本流末。從緣而來。攝末歸本。緣謝而去。去不異本故。引之於來。一時併答。二曰從何處來下。第二番問答。先問。後答。今初。問云。雖蒙向答引歸來處。不究終歸。寧知本起。故復尋之。復曰從諸菩薩下。答中二。先法。後喻。今初。智慧威力。約相約緣。智力緣來。智持即住。無有已下顯其緣性。謂既從緣來。故無所來。緣謝而去。亦無去處。從緣集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