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收。分數彌多。謂本會為一分。文殊化六千比丘為第二分。化福城東諸乘人等。為第三分。善財歷五十四會。為五十四分。足前成五十七分。若加三千善友為一。即五十八分。若以五十四善友。為一百一十。及三千為一。則有一百一十四分。若加前八會。則有一百二十二分。西域此方。多言五十五人。則人位雙辯。為欲一人自分勝進以當兩人成百一十。云五十五耳。尅實而言。唯五十四。文殊一人兩度出故。若約會別。德生有德。復同一會。若以法門為數。則唯五十三。遍友一人不得法故。德生有德同一法故。約人唯五十四。自分勝進。成一百八。表百八句治百八惑。言百一十者。舉圓數耳。若三千善友。一人各是一會。會分彌多。
  ◎次正釋文。第一序分中。合有二序。一證信序。二發起序。今有證信。具六成就。初會已廣。故略發起。若令具者。六成就中。初二唯證信。後四有兩兼。阿難引之。便為證信。說時已有。便為發起。無主誰說。正說法時。必有時處及聽眾故。故其後四義兼發起。且分為三。第一總顯己聞。第二標主時處。第三輔翼圓滿。
  ●今初。即如是我聞。謂如是一部經義。我昔親從佛聞故。佛地論云。謂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此明如是指前題目。我聞即是阿難自稱。顯非我說亦非傳聞。令物信故。智度論中。為六成就。此中具二。如是二字即信成就。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如是者信順之詞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階。故云如是。真諦三藏云。真不違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二諦。敵對外道阿優二字。深有所以。謂外道經初皆置阿優。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雖眾不出有無。此即外道斷常邪見。今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真非有外故空而非斷。俗非空外故有而非常。對破邪宗。以顯中道。三世諸佛經首皆安。故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更有多釋。義如常說。言我聞者。即聞成就。將傳未聞。自明親聞。諸蘊假者故稱為我。根塵發識。是以稱聞。聞雖是耳。以總統別假稱我聞。從緣而聞。聞無聞矣。不聞聞者方曰真聞。若依此經。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用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無障[得-彳]法界之如是矣。
  ●第二一時下。標主時處。有三成就。初一時者。時成就也。時有二種。一者總時。二者別時。此經別謂始成正覺。涅槃別時二月十五日等。或約所表。或為顯明故須別舉。言總時者。但云一時。說法時多。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云一時。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亦可機教相稱。故曰一時。佛者主成就也。梵云勃陀。此翻覺者。斯經梵本是婆伽婆。應具六義。是以舊經譯為世尊。言六義者。佛地論云。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煉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貴義。具諸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樂一切。無懈廢故。今云佛者。但順諸經。六成就中多言佛故。具有十義。如題中說。在室羅筏至莊嚴重閣。明處成就。此有三處。一者國城。具云室羅筏悉底。此云聞者。西域記云。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後有少仙。名為聞者。於此稟學。老仙歿後。少仙於此建立城墎。故取其名。亦云聞物。以此城中多出賢智博達名聞之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林給孤獨園。明精舍號也。在於城南三四里間。逝多梵音。華言戰勝。即太子之號。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正翻賑濟無依。義云給孤獨耳。即長者之稱。長者仁而聰慜。積而能散。極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故立斯稱。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同成功業。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號。三大莊嚴重閣者。別明說法處也。量周法界故云大也。及顯莊嚴。並如下說。若約所表。所證法界體無不周。故稱為大。德無不備。名曰莊嚴。依體起用。二智重成。故名樓閣。
  ●第三與菩薩下。輔翼圓滿。即眾成就。先辯意。後釋文。
  △今初。略開五門。第一集意。第二集因。第三辯類。第四定數。第五權實。今初。來至佛所。有何意耶。有十義故。一為影響為主伴故。二為輔翼常隨從故。三為守護佛世尊故。四為莊嚴菩提場故。五為供養佛菩薩故。六為發起此法門故。七為聞法獲勝益故。八為表法顯深理故。九為順證說不虗故。十為翻顯法不共故。為斯多意。來至佛所。非唯證信。證信但是傳法意故。第二集因。有何因緣。得至佛所。亦有十因。一曾與如來同集善故。二蒙佛四攝曾攝受故。三往在生死聞圓法故。四曾發大心護一切故。五往昔大願願事佛故。六隨逐如來無厭足故。七樂聞正法心無倦故。八善能散滅我慢心故。九福智已淨身周遍故。十同一性海善根生故。此十因中。前四後二唯是集因。五六七八兼明集意。由願供佛。得在佛會。即是集因。乘願而來。便是集意。餘可思准。第三辯類。即上集意成十類眾。一影響眾。二常隨眾。三守護眾。四嚴會眾。五供養眾。六發起眾。七當機眾。八表法眾。九證法眾。十顯法眾。准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