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心二句。喻闕緣中無有如是見佛神通清淨智眼。合文分明。喻中分二。先明夢者自見喻菩薩能知。後其眾會中下。明餘不見喻二乘不知。二一切菩薩下。合中亦二。先合夢者自知。後一切聲聞下。合餘不知見。
  第三愚對雪山喻。亦雙喻菩薩二乘知不知等。雪山良藥。通喻幽邃難見德。別喻如來遊戲菩薩三昧觀察頻申勇猛四句。其捕獵等喻二乘闕因不能不斷佛種及不攝眾生二句。喻闕緣中無微細觀察。故下合云無有智眼。
  第四伏藏難知喻。文亦雙喻。寶藏通喻如來祕密難知德。別喻如來神通。以妙用難測如伏藏故。喻菩薩供養受記成熟。以此三句是福是圓是可重故。其薄福人。喻闕因中不修諸度及不勸他求智眼句。文並可知。
  第五盲不見寶喻。其寶洲等。通喻因果逈絕難測德。別喻如來尊勝。寶聚寶洲可尊貴故。喻於菩薩身業清淨智身圓滿。盲喻二乘。闕宿因中。不修隨順一切智善。及不覺了出世善根。喻闕緣中無不思議解脫門故。故喻中說自在而取。
  第六淨眼無障喻。通喻智照難量德。別喻如來妙行。以威儀進止人不知故。喻於菩薩願身示現不覩威儀。喻闕因中本不獲得菩薩能知廣大境界清淨眼句。喻闕現緣無有如是神通自在。舊經淨光。乃是眼名。新經即是塗眼藥稱。義濫第八。然下第八以藥翳形白日不見。此中淨眼在暗能見。
  第七遍處定境喻。喻中通喻周遍難思德。別喻如來威德。謂以定威德令周遍故。喻於菩薩色身普遍及相好具足。不見定境。喻闕因中不求出世究竟大善及與不求一切菩薩廣大誓願。喻闕緣中無如是廣大勢力。言遍處者。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門隟故。瑜伽智度俱舍等論。皆說有十。今有十二。前八同彼。彼中第九名空遍處。十識遍處。有此十者。先觀青等顯色普遍。次觀青等為何所依。知由地等。次思所觀由何廣大。知由於空。次思能觀知依於識。前八皆依第四靜慮。觀欲可見色。後二依無色定。瑜伽十二云。何故遍處唯就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聲有間。是故不說。無色界中空遍一切。識所行境亦遍一切。故立此二。今以宗別合空識二。為天遍處。前論所揀。皆容假想稱性周遍加於三事。十名種種眾生身遍處者。即前所揀眼等根色。十一語言音聲。即前聲塵。十二一切所緣。即六塵境。收前香味及法塵境。例此天遍處。定可通諸天。此亦如是下。合文可知。
  第八妙藥翳形喻。通喻隱顯超倫德。別喻如來加持。藥力所加。得自在故。喻於菩薩常光放光變化三句。皆以隱顯得自在故。其不覩者。喻闕宿因。不從如來威力加持之所生故。及不能知諸法如幻。喻闕緣中無有威德。
  第九二天隨人喻。通喻微妙難壞德。別喻如來剎海對而不見。喻於菩薩普遍方網及諸行圓滿。不覩二天。喻闕因中不知如夢及與不得菩薩勇猛廣大志樂深歡喜句。喻闕緣中無有住處及無智眼所行境故。
  第十滅定不行喻。上九已喻闕因緣德。今此一喻喻住自乘。先喻。後合。
  喻中先正明不行。後徵釋所以。初中得心自在者。謂得滅定除定障故。不入滅定。非心自在。想受皆滅者。滅心行也。此定亦名滅受想定。實則此定身語心行無不皆滅故。次句云六根作業皆悉不行。以厭想受而為先故。偏立名耳。先義云何。瑜伽論說。謂由聖者得非想定。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想處。上求進心。求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滅而不轉。便證此定。意云。非想之地。猶有細想及捨受故。六根作業皆悉不行者。說都滅義。唯識論云。謂眼識等行相麤動。於所緣境起心勞慮。厭患彼故。暫求止息。漸次伏除。至都盡位。依此位立住滅定者。言作業者。即是依根起識等用。非如小乘說有第六。故並不行。言亦非涅槃者。此言揀濫。謂雖六根作業皆悉不行。而有第八持種之心。持壽[月*(而/而)]等。諸根不壞。故非涅槃。楞伽亦說。入禪正受。習氣種子皆悉不滅。妄生滅想。又依瑜伽第十二。說六位無心。第六無心即是涅槃。今是第五滅定無心。故非涅槃。舊經失旨。云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今經定力自釋不知世變所以。謂前徵云。既非涅槃。世變遷流。何不知覺。釋云。滅定力持。雖非涅槃。而不知覺若云定力持故不涅槃者。無定力持。應般涅槃。便令此定為涅槃障。昔例迦葉在鷄足山。定力持身。待彌勒下。故為此譯。此約羅漢。合入無餘。由定力持。待於慈氏。非是通途釋滅定意。亦非此中取喻本旨。此中喻意。由滅定持。令不知覺。以況聲聞由證實際不覩神通。非為釋於不涅槃難。
  二彼大聲聞下。合中亦二。先合在定不知世變。此中略無。由住實際為不見因。後何以故下。合上徵釋。然有二意。一正合前第十喻意。其徵意云。彼有根識。同居法會。何以不知佛菩薩境。釋云。如上喻說。定力持故。雖有六根。不知世變。今實際力持。雖有六根。不知佛境。二者此文居末。通結十喻。文分為三。一徵釋不見所以。二結不見聞。三重徵結成。今初二意。一以十句通結十喻。謂前徵云。何以廣譬明其不知。釋云。佛菩薩境甚深微細。乃至非是二乘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