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勸修學。先一正勸。後二釋勸。一作用普淨故。二隨心能濟故。
  第六東南方十頌。歎大用難思德。於中三。初三明難思人。次四出難思法。後三明能知人。今初。初二小乘。後一凡夫。二乘惑盡尚不能知。凡夫具縛何能思佛故。二有四偈。出難思法。一離言故。言絕之理。言生則喪。理圓言偏故不可說。淨名由默。意令亡言。次一明因深故。以法望喻。乃有三意。一相具如月滿。二忍果為端嚴。三化現如光照故。此月喻。若不在初。即應居末。今當第二。但喻相嚴。次一偈明量廣故。後一偈具深廣故。謂無邊之德。一一無邊。唯是自覺聖智境故。三有三偈。顯能知人。一具願樂故。二集福智故。三依佛智故。若有此三。不隔凡聖。尚當成佛。況不能知。
  第七西南方十頌。歎智身難思德。於中分四。初一總顯難思。聖尚不知。況於凡小。以思心動亂乖佛智故。二有一偈。舉因顯果。難思業成。豈是思境。三有六偈。示難思相。一生佛智故。此偈三意。一遍。二常。三勝。勝謂開菩提門。從菩提門入涅槃性初。地經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出現品云。如來有無量成正覺門。遍常且勝。安能思議。二普淨障故。三普滿願故。四現深廣故。隨機現色。若摩尼隨暎。體非是色。如萬像依空。空不可依故。色無依住。隨現差別。廣故難思。無依之色。色即非色。又難思也。故上經云。諸佛亦如是。普現無量色。非心所行處。一切莫能覩。五六二偈念智融故。然五約橫現。六約竪現。然舊經中。二偈皆智。即是佛智。故彼經云。菩提一念頃。能覺一切法。云何欲測量。如來智邊際。一念悉明達。一切三世法。故說佛智慧。無盡無能壞。梵本大意亦同舊經。四有二偈。結勸修學。於中。前偈正勸。後偈釋勸。前中。初句令善。次句令常。次句示所思法唯得思智。末句一心勝進。言善思者。無思思故。上言不思。今令思者。但言難思。非無思也。故舊經云。應如是思。真如相迴向云。菩薩住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是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俱寂滅。故難思議。後偈釋勸者。從難思境生於諸佛。故應倣習杜絕思議。初一句標。次二句釋。末句結能生。性離於言。亡言方契。本非心境。思何能知。無思之思。智體澄湛。生諸佛矣。
  第八西北方十頌。歎佛深廣難知德。具菩薩行。方能知故。於中分二。前五別具諸行。後五具無住行。今初。即為五行。一寂照雙流行。淨者寂無妄惑故。能離亂念者。照能明記。故能離癡。此二常恒。方為勇猛。便持真法性淨菩提。能觀智圓。合菩提性。深不見相。廣無邊涯。湛然常恒為無盡海。大般若云。覺法自性離諸分別。同菩提故。二決定斷疑行。三志樂無斷行。四積善離相行。五長時修證行。後五成無住行。於中分二。前二正說。後三釋成。今初。初偈不住生死涅槃行。初句有大悲故。行於生死。不住涅槃。次句有大智故。不住生死。不捨涅槃。無住涅槃唯佛境界。既俱不住。何所疑哉。後一偈不住有為無為行。三句不住有為。第四句不住無為。又上三句不盡有為。以具智慧了世空故。第四句不住有為。諸佛功德非有為故。後三偈釋成者。一云。由生倒惑。常處生死。處而不染。方能普救。此釋初偈。次一偈云。普現無動。方棄有為。而能遍修。此釋第二。後一總釋不住所以。具悲智故。
  第九下方十頌。歎佛難可見聞德。於中分二。初一標名難聞以況於見。餘九別顯益物之相。於中五。初一福智淨眾益。次二色身二利益。次二說法授記益。次二集善除疑益。後二起願成果益。
  第十上方十一頌。歎佛大恩深重德。於中二。初一總舉佛德。餘十別明恩德。於中四。初一標舉恩德。二有一偈。出恩所由。謂因深故。三有四偈。發荷恩心。四有四偈釋荷恩意。十方菩薩。初一為總。餘九為別。同異成壞。准思可知(下第三經)。
  ●大文第七。爾時普賢菩薩下。普賢開發分。淨土現相。顯於法界。普賢主斯故。其開顯果海離言。因門顯故。於中長行與偈。長行中三。初明開發意。二明能開方便。三正明開顯。
  △今初。觀眾會者。上佛入定現相示眾令覩親證。今假言顯使尋言契實。為欲已下一行經文。正明開意。舊經所無。
  △二以等虗空下。能開方便。有十一句。今文闕二。謂眾生解及一切劫。法界為總。以含事理具深廣故。舊經在初。今當第三者。欲與中八為一類故。初句以字。貫下諸句。其一一句皆無分齊。謂頻申三昧業用深廣。要無分齊。以為方便。始能開顯況十表無盡。文不列數。例此應多。於中三類虗空。正明廣無齊限。次八顯其多無分齊。光影一種。義兼深廣。暎質之影隨機別故。此顯有多水月光影。非有非無。顯其深義故。上經云。一切法如光影清淨故。晉經云。法光影也。
  △三告諸菩薩言下。正明開顯。文分四別。謂標徵釋結。今初可知。二何等為十。即徵數也。三所謂下列名。長行標名。偈方顯義。一一法句。皆用前來十種方便。一一方便皆演十句。如第一句。是諸佛出興及剎成壞。即用十者。文云。等虗空界為一。遍法界為二。一切剎為三。次第為四。以次第不斷等三世故。出興必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