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文中二。先舉三千。後例十方。前中二。先說法。後令捨非法下。明說意。後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說。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總辨。次句明果。後句因故。後善男子我說如是下。說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謙己中。加莊嚴言。遍至淨行即莊嚴故。
  後二可知。
  ●第四師子頻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謂以大願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師子頻申者。舒展自在無不至故。比丘尼者。純淨之慈令善遍故。國名無邊際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以義飜。為相闘戰時。謂因闘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廣大威力無障[得-彳]智。令所修善無所不至。義同戰時。
  第一依教趣求。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發勝光明。令善遍於法界。園苑並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
  △初中二。先見依。後見正。前中六。一無漏林樹。無漏行法而建立故。各有所表。可意消息。二園中復有種種陂池下。八解泉流。八功德水者。輕冷軟美淨而不臭調適無患。三種種天寶妙莊嚴樹下。敷法空座。而隨法異為嚴不同。文中有三。一標。二列。三結。並顯可知。四此大園中下。萬行雜嚴。嚴事非一故。五爾時善財童子見此下。出其所因。由因勝故。嚴事難思。六三千大千下。明果用自在。不壞本相而廣容故。
  第二爾時善財見比丘尼下。見正報。於中四。一總明遍坐勝德顯彰。二別明所遍演法各異。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四通顯所因釋成自在。
  ▲今初。有十四喻。喻其勝德。皆先法。後喻。婆樓那天者。即是水天。此天能滿眾生願故。餘可准思。
  ▲二或見處坐下。別明所遍演法各異。有三十處。大分為三。初十六處為天龍八部。次二為二乘。後十二處為諸菩薩。初中分二。前七為天。餘為雜類。前中又二。初二色天。餘五欲天。今初。初為淨居天。說無盡法相解脫者。治彼那含求盡身智故。二為梵王說普門差別清淨言音輪者。梵王普應。但及己眾。廣及三千。為說普門。則無所不應。初禪梵王。梵音清妙。但是世間。二禪已上。以光代音。並非淨輪。今為說勝流法界言音。方為淨妙。無不圓滿。二有五天。明欲界天。一為他化令得出世淨心超世自在。二為化樂妙法莊嚴。過化樂具。為莊嚴故。三見如來藏。旋轉具足。過世喜足。四遍嚴法界不局時分。五釋天躭欲。故偏厭離。後九明雜類。其四天王含在初三。意存八部故闕南方。一龍能通變。興雲曜電雨莊嚴故。二夜叉。性好飛空害眾生故。三乾闥婆。能奏音樂生喜樂故。四阿脩羅。善能幻術為莊嚴故。五迦樓羅。鼓揚大海怖諸龍故。六緊那羅。常與帝釋奏法樂故。七摩睺羅伽。此多瞋毒生苦惱故。八人雖善器。多行不善。設行仁義。亦非勝故。九羅剎。多殘害故。羅剎在人後者。欲合後二為人非人故。然其後三。多約對治。餘多為人令其生善。隨世便宜。令出世故。出世見理。皆第一義。
  二有二法。為二乘。一聲聞智劣威力弱故。二緣覺修福止滿百劫。緣起智光未亡緣故。
  三有十二法門。為菩薩。文分為三。初一地前。次十地上。後一等覺。今初。對前即是三乘。對後通於地前。通令寂照普順學故。若約信樂。屬於十信。此下十地攝前三賢。以後攝前。不同海幢以前攝後。若以信樂為信行地。則通地前。故三賢位名勝解行。亦名信地。未證如故。二為十地。即分十別。一初地菩薩。發十大願。校量勝故。十願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願。故名為聚。二地離於悞犯垢故。三地寄世間修。修八定故。四地初寄出世。得無行無生行慧光故。五地十種平等。為七淨心。淨於心華。故晉經云淨心華藏。藏者真俗互違。難合能合。包世出世諸諦智故。六地般若現前。光明遍照緣生等故。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有中殊勝行權實雙行一切菩提分法。為莊嚴故。八地得無生忍。於三世間皆得自在。如月普應。能令十身互相作故。九地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力度偏增。具無[得-彳]智。善能說法。為莊嚴故。十地已斷十障。已圓十度。已滿三祇。皆輪義故。後有一法。為等覺者。無等覺名。有等覺義。一當十地後。二得金剛智。謂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獲金剛身。為莊嚴故。既為等覺。明此善友。非下位矣。故所得法云一切智。言迴向者。約寄位耳。上下善友。倣此可知。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下。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此比丘尼下。總顯所因。釋成自在。於中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十門。以顯無盡。各隨力用。隨別受名。皆以無得無住統之。並稱般若波羅蜜。其普眼捨得等。即是般若之門。二此日光園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
  △二時善財童子見師子頻申下設敬。於中。初覩勝發心。次放光攝受。後正申敬儀。
  △三白言下問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辨名體。後彰業用。前中三。初標名。以心分別一切法邪。故般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