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過。而有語德。人聞皆悅。後六偈。王有慈覆。人無瞋心。故歎王蓋。故迴向品云。執持一蓋。溥蔭萬方。大光王云。為高蓋慈心。普覆諸眾生故。明知歎蓋即是顯慈。二王父號曰下二十六偈。顯王本生。於中分四。初四偈。光王世末。二有七偈。王興先相。三有七偈。正顯誕生。四有八偈。生後之益。三爾時寶光下。身禮可知。三時彼大王下。大王述讚。四王讚女已下。施行攝持。
  [△@、]第二爾時夜神告善財言下。結會古今。
  [△@○]第二爾時能開敷下偈頌。但是總相。顯己能知。於中二。先十偈明能知。後一偈結勸。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後三段可知。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七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八(從第二十四經半盡第三十一經)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七善知識。第一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第二妙德圓滿主林神。第三釋迦女瞿波。第四摩耶夫人。第五天主光天女。第六遍友長者。第七善知眾藝童子)。
  ●第八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不動地善友。謂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度偏增。是大願力無功用風。任運吹進。名精進力。無生正智常現在前。故曰光明。能以一身。而為多身。遍應一切。方能守護一切眾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略無念前。亦表得無功用無念慮故。
  第二見彼夜神下。見敬諮問。然亦含二意。一約所見。即密示法界。善財發起同善友心。已為得益。雖有此意。今為順文。且當第二。文分為三。初見勝用。二設敬證入。三諮問法要。
  △今初分二。先總見所依。後現一切日月星宿下。別顯身相。有二十五身。古德云。此中分三。初十應機攝化身。次現一切佛所下六身。是應法成行身。餘是離障契理身。然多隨內德。顯身差別。見身了心。
  △二時善財童子見彼下。設敬證入。於中四。一設敬陳禮。二發增勝心。三深證懸同。四以偈慶讚。今初可知。二於善□□下。發增勝心。有標徵釋。可知。三發是心已下。深證懸同。於中三。初標。次釋。後結。今初。由前起同己等心。故得善友念等同行。通相而論。同有五義。一所行無二。與善友同。二自他無二。與一切菩薩同。三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同。四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同。五染淨無二。與一切眾生同。顯文是初然由得三故。中同初二。上同諸佛。下同眾生。良以八地證無生理。自他相作皆無[得-彳]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同無生忍。二所謂下列釋。有八十八同。各有標釋。文相自顯。三時善財童子普遍觀察下總結。第四得是行已心轉清淨下。以偈慶讚。先偈意。後偈詞。十一偈分二。先十偈。頌發增勝心。次第頌前十句。後一偈頌前深證。□□前半正頌。後半荷恩深重。舊經闕第七偈。今文具足。
  △第三爾時善財說偈讚已下。諮問法要。於中。先牒前所覩。後願為我下。正陳所問。然其所覩。仰解脫境。故不問言境界云何。文有三問。一問名。二問發心久近。三問成佛遠近。梵本有四。謂三問修行。四問成佛。故下牒問及下答中。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己法界。前即嘿授。今方言授。於中二。先答名問。後答發心及修行問。不答第四成菩提者。有二義故。一顯悲深如伊舍說。二顯久遠已成正覺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即賢劫千佛。尚已久成。況能救耶。
  [○@△]前中二。先標名。後顯用。今初。謂現身廣化。令生諸善。究竟得佛。故名為根。後我以得此下。顯其業用。前雖問名。名必召實。故說其用以酬其名。又善財謂言。齊己所見。今答所現。皆稱理用。用而無涯。動寂無二。於中三。初明內契事理。二明大用無涯。三明總結深廣。又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明現色。以空即色故。後明無色現色。所為不[得-彳]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而非斷空。空中無色不[得-彳]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於中。先明證實離相。後雙了性相。今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此句總明。云何平等。次云入於諸法真實之性故。謂實性之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而立。是故次明證無依法。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捨離世間種種差別等。斯則性尚不立。何有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亦絕。強名內證。
  後悉知諸法色相差別下。雙了性相。初明了相。空即色故。後亦能了達青黃赤白性皆不實無有差別者。此明了性。色即空故。又上句色中無空。下句空中無色。上句色能害空。下句空能害色。又上句空能顯色。下句色能顯空。無障無[得-彳]。
  ▲二而恒下。大用無涯。於中三。初牒前起後。次別顯。後總結。今初。由上空不[得-彳]色故能現色。又若以色為色。不能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