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世界種周帀。而裹以金剛大輪圍山。計一百一十一世界種。各有所表也。十重風輪持香水海。出大蓮華剎塵相依者。表大願風輪持大智海。出生無邊妙行之華。嚴持身剎為佛淨土也。中心一世界種。表佛位總攝一切徧一切為萬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羅蜜。其內十一世界種各二十重。表五位昇進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塵數佛。皆毗盧如來往昔親事。經於一界舉一佛。各表當位昇進之果也。其百世界種極外一世界種。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攝法。意明十度萬行以利行愛語同事四攝為外防也。其世界網各具一切勝妙莊嚴。皆佛智行徧周攝化所感。其間亦有雜染世界者。表佛慈攝化不捨於此。故經云。雜染及清淨。斯由業力起。菩薩之所化。言世界種世界海者。種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攝之多。數三千大千至恒沙。為一世界種。恒沙界種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於蘂香幢大蓮華內。故名華藏世界。論謂數大千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恒沙界性為一世界種。即是種能包海。而經云。世界海內有世界種。今據經說。此皆是毗盧如來往昔親事諸佛。表當位昇進之果也。(此品計三卷)。
  六毗盧舍那品者。明古先毗盧如來亦居華藏世界說法利生。其法眾法門與今不異。但佛號不同。蓋隨機異。非佛異也。由前五品舉今毗盧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則引古證今。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別。使後進者同證此果。故復說此品。而通前皆為舉果勸修見道分。蓋未見道體。難以進修。故次此之後。乃示設法治習修道分也。此品舉往古過剎塵劫有佛次第出興。有王子號大威光。歷事諸佛。證得一切法門一切利行一切三昧。互舉四佛而無結終之處。蓋此品來文未備也。清涼以大威光為毗盧前身。經中不言。又言此六品經。為舉果勸樂生信分。(此品計一卷)。
  初菩提場說經六品。共計十一卷。明如來依正法門。
  上釋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二會至八會。為進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示學者五位進趣之行。初依信心。發明正智破照無明。次依五位。鍊治惑習研極正果。是謂設法治習修證分。通有三十二品。初十信位六品。二十住位六品。三十行位四品。四十向位三品。五十地位一品。六十一地一品。七佛果位十一品。
  清涼科為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契妙覺之極果。令物善解因果相也。
  五位皆言十者。各依十法昇進故也。自住行向地十一地為五位。以信位為因果位為果。是謂五位因果圓攝法界行門。然初信後果與中五位為七。而特言五位者。信本果體。初後圓該不立階差。故不預數。自信而出。趣果而動。位有增進。故寓數以明。信如種子。位如發生。果如結實。發生之際有甲拆葉華之序。而種與果中。雖具不可分矣。蓋道本無數即信與果也。法則有數即五位也。然位止於五者。以天數五地數五萬法之數亦五。故天之經五星。地之緯五嶽。人之行五常。而內則五藏外則五體。至胸之會通亦五而已。擴而推之。五方五色五行五音。有不勝舉。則華嚴設位以五。蓋體萬法自然之數也。五位法門以信為初因者。令修華嚴人。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內信自心之佛即毗盧同體。心法相應然後進修。則智行不迷。及至果終。不離初信之法。譬如種子先具全體然後發生。及至成實還是初種。此則因果不移。本末相徹。實華嚴之要門也。
  十信法門。即第二會普光殿說六品。一佛名號品。二四聖諦品。三光明覺品。四問明品。五淨行品。六賢首品。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說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依擇法妙慧而住。若無此慧。但得二乘。不得乘如來乘成正覺也。
  一佛名號品者。示佛名迹隨法應機等眾生心各各不同。經云。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欲樂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故如來於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示種種身種種名。或名一切義成。乃至或名導師。其數十千。於一四天下如是。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名各十千。於此娑婆如是。盡法界虗空界亦復如是。示種種身種種名號品。此因第二會他方來集菩薩發四十問。初三行經。清涼分為十問。一佛剎。二佛住。三佛剎莊嚴。四佛法性。五佛剎清淨。六佛所說法。七佛剎體性。八佛威德。九佛剎成就。十佛大菩提。清涼曰。此十問為五對。皆上句問依報。下句問正報。又次問十住十行至如來最勝及如來光明兼十信。成三十問。通計四十問也。方山將初三行經。皆以佛剎字為句。只作問四種佛剎。即闕六問。宜依清涼為句也。此初問佛剎佛住中。問如來境界及應化神力。故說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號海之問也。以此答佛剎佛住者。廣明如來身隨剎現名應物彰。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一切處無非佛剎無非佛住。名皆佛名體皆佛體。則華嚴妙觀念念現前矣。此眾四十問。與世主三十七問大同小異。而此再問者。前為舉果勸修分。其問為明佛果所成之法。此為設法治習分。其問為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詮。故如來現相以總答也。因所依法須藉欵啟。故文殊言說以別答。已下諸品皆次第別答也。
  將說十信法時。十方菩薩。各從金色平等色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