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史。如市陳列貨物也。又要覽云。因後漢張楷字公超學徒隨之所居為市。故今學處。而稱肆焉。
  ▲言諸佛祖師者。出佛名經。
  ▲言大聖雖周法界者。真身寬遍也。
  ▲攝機長在此山者。應身局處也。
  ▲應感普周若百川影落。應身寬遍也。
  ▲清涼長在猶素月澄空。真身局處也。意顯真應局無礙故。
  ▲言況大孚靈鷲標乎聖等之名等者。案感通傳。云今五臺山東南三十里。現有大孚靈鷲寺。兩堂舊迹猶存。南有花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漢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說不同。如何會。答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王。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山形似於靈鷲。故號為大孚靈鷲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花園今在寺前。後之君王。或改為大花薗寺。至則天大聖皇后。與于闐三藏。譯華嚴經。見菩薩住清涼山。因改為大華嚴寺焉。
  ▲言不入餘人之手者。出現品經云。不入餘眾生手。唯除不思議乘菩薩也。
  ▲言積行菩薩等者。亦出現品。如前鈔引。
  ▲言手舞何階者。手舞之餘不能階及也。手舞之言。出毛詩序。彼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鈔即總別一對者。華字唯能嚴。大方廣佛唯所嚴。嚴字通能所故。
  ▲言無說者。性無言故。
  ▲離說者。應言方會故。
  ▲言一以萬行飾其本體至非瑩不明者。嚴飾法也。修顯本果也。依本智之理修也。
  ▲二以萬行至琢玉成像者。嚴成人也。修生新果也。而求佛智之事修也。
  ▲言又飾本體如鑄金成像者。此喻金即是像。以表飾法。即是成人。修顯即是修生。因與果一故。
  ▲言以行成人如巧匠成像者。下鈔云。新佛舊成。曾無二體。以報就法。如出摸之像。像本舊成。故無二體。言新成舊佛法報似分者。以法就報。如以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二矣。前對是非異。此對是非一。非一即非異。故言似分。意無二體。此喻像即是金。似表成人。即是飾法。修生即是修顯。緣為果異故。或前據法頓成。後約人漸成也。
  ▲言唯經舉四義者。謂法也貫也攝也常也。故上生疏云。生資教攝。永絕煩籠。理籍文貫。長離散滅。百靈長軌。千葉良規。利物詮真目為經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談玄決擇卷第二


  錄摘文解

  盡宏廓之幽宗 真應權實 四十二眾 主伴重重等 如長空等 空空絕迹湛湛亡言 大象無形 九流 智周鑒而常靜昔人以四不義所顯體大 五重中道圖 三止三觀融為一心 如來不斷性惡 情有即是理無 四病 無所求中吾故求之 故得十身歷然相作 能以眾生身作自身約同體變化 十信攝諸位 廣大即入於無間 一能含多皆曰相容 影復現影重重無盡 以三世相因互相攝故 莊周夢為胡蝶 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 不信不解不順不入 杜視聽於嘉會 悉覺真諦 見聞為種 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義 三生圓滿 大悲為身 象王迴旋 十無疲厭心 啟明東廟 寄位南求盡眾生之願門 大聖雖周法界聖舉四義
  寫本記云。
  高麗國大興王寺壽昌二年(丙子)歲奉宣雕造
  大宋國崇吳古寺宣和五年(癸卯)歲釋安仁傳寫
  淳熈歲次(己酉)釋科點重看祖燈眼疲也。莫罪莫罪。
  大方廣佛華嚴經談玄決擇卷第三

    上京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
    賜紫沙門  鮮演述
  疏歸命者。顯歸敬之相也。歸者。依投趣向義。命者。總御諸根。一身之要。更無二焉。又准西域記。云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今言歸敬。義兼八九。又准清涼。而有十門。一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二唱和禮。(高聲〔[口*寅]〕雜詞句渾亂此二非義)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此則小教及始教中相宗禮也)四無相禮。(入深法性離能所相即始教中空宗禮。以順空義故)五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則終教禮。通理事故)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固一實故。此二頓教。無心是道。即心是佛。名之禮也。但禮心佛無禮禮故)八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次三圓教。此通終教圓教一乘故。同體大悲。曲論有二。一同一理體。二同一事體。前則同教。後則別教謂同體大悲。自禮即是他禮故)九總攝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上有八門。今言六者。不取前二。故但六也)十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經云。於一微塵中。具一切諸佛菩薩眾圍遶。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若依此禮。一一禮即有無盡功德。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