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以實覆虗。著弊垢衣。執持糞器。為難作能作。解髻明珠。為難與能與。生違佛化乃至多劫心無退動。為難忍能忍。
  ▲言雜以邪宗者。迷真異執教也。
  ▲言使圓實不分漸頓安辨者。真具分滿教也。
  ▲。
  ▲言即用之體不成者業用既有德相獨無即業用之德相不成故。
  ▲言交徹之旨寧就者。生佛交徹義不成也。
  ▲言却令相用二門無由成異者。真如但是德相之因。云何通與業用為因。
  ▲言以緣起相由之玄旨。(事理無礙義)同理性融通之一門(事理無礙義)。
  ▲言大緣起者。具足十門。體周法界。揀非內外。故名為大。
  ▲言非是重古輕今者。釋氏六帖云。重古經今註引破邪云。俗儒好長古而短今。談前而薄後。不非古之虗美責今之實論。信久遠之偽辭。忽近今之實事。不知損馬之要而竟儒墨之談。膏旨之病。故難治矣。釋曰。疏主不爾故云非也。
  ▲言不欲欺誣亡沒者。故肇論序云。此實巨蠱之言。欺誣亡沒。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言使質而不野者。出於論語。子曰質勝文則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勝質則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質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包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即其意也言不分通局者。性相共有。名通一宗。獨有名局。
  ▲言或多用法相而復盡呼為權者。法相通權實故言即當既別者。圓融行布別故。
  言天之日月易之乾坤者。顯性相理齊。恐法相師是非心生故。或日明月暗乾高坤下。意彰不齊故。
  ▲言三倒者。下疏云。見想心三倒也。謂於前諸事。起心分別。常無常等。名為心等。於常等境。取分齊相。名為想倒。於想執實。名為見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然小乘中。或說想心見三次第而起。或說一時。義分前後。心想非倒。由見亂故。立以倒名。雖諸說不同。皆依六識建立。若大乘中。亦有多說。一云依七識心義分三倒。謂七識妄心性是乖理顛倒之法。名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夢心有夢境起。即於彼境。妄取其相。說為想倒。於所取法。執實分明。說為見倒。依此三倒。於為無為境。起常無常等八種顛倒。諸宗異說。恐厭繁文。即斯義也。
  ▲言至如昇兜率品等者。略示昔人不知之處。謂佛地經。佛有二十一種功德。無著等菩薩。立名解釋。然觀下疏。將論配經。若非賢聖。豈能如爾。法界品末。又重引釋。義轉幽微。
  ▲言然於四十二位等者。下疏配五十二位。今云四十二。抄寫者誤。或攝十信。入初住中。
  ▲言引六會經文等者。始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信住行向地及等妙二覺。而對釋之。
  ▲言翻驗昔解臆說尤多者。彈刊定也。謂彼將十信。却作十住等。
  ▲言五眼者。肉天慧法佛也。
  ▲言十眼者。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一切智眼。
  ▲言六通者。他心天眼宿住天耳漏盡神境通也。
  ▲言十通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劫。四知未來劫。五天耳。六不動往剎。七分別言詞。八無數色身。九一切智。十滅定智通也。
  ▲言十信者。菩願化力相威意福法智也。
  ▲言四智者。大平妙成也。
  ▲言九門六度等者。瑜伽九門。別顯六度。清涼採用以釋此經十度。
  ▲言九門者。一自性。(出行體)二一切。(能具行)三難行。(別顯勝)四一切。(行差別)五善士。(作饒益)六一切種。(攝聖教)七遂求。(隨所須)八清淨。(攝成度)九二世樂。(現當益)。
  ▲言十通十忍等者。十通六通如前。
  ▲言十忍者。音順無幻焰夢響影化空。
  ▲言五忍者。伏信順無寂。十通十忍品中自會。須者應撿。
  ▲言十身融三身者。菩願化力意即化身也。相威福兼報化也。即法身智通三身。局唯法報。
  ▲言十智融三智者。十智者。一無依成事智。二體無增減智。三體均益生智。四用興體密智。五滅惑成德智。六依持無礙智。七窮劫利樂智。八知無不盡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
  ▲言三智者。真俗中智也。就十智中。達事之用融俗智。照理之用融真智。證無礙之用融中智也。
  ▲言十門涅槃者。一體性真常門。二德用圓備門。三出沒常湛門。四虧盈不還門。五示滅妙存門。六隨緣起盡門。七存亡互現門。八大用無涯門。九體離兩邊門。十結歸無住門。
  ▲言四涅槃者。自性清淨。有餘依。無餘依。無住處。十中。體攝性淨。用攝餘三也。
  ▲言一智融於四智者。第四用興體密一智。融大圓鏡等四智也。
  ▲言三聚者。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也。良以二地三聚戒度成就。全離誤犯之愚行時蟻行分路等。故名離垢。
  ▲言八禪者。色無色界各有其四。依定發慧。照了大乘無邊妙法。故名發光。
  ▲言道品者。三十七種菩提分法也。
  ▲成無生之慧光者。發智大焰。燒煩惱薪。證無生理之慧也。
  ▲言諸諦者。一十五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