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故。四大聲聞為中根。第二周喻說方解故。五百千二百為下根。第三周宿世因緣說。始得解了故。
  疏以為方便者。問此言方便。為實非實耶。答亦實亦非實。故賢首義分齊中。問曰。臨門三車。為實不實耶。答亦實亦不實。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實。此二不二。唯一相也。
  鈔無虗妄咎者。彼得實益故。許劣與勝故。
  疏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經者。般若亦法了故。已有抑實之過。諸大乘了義之經。攝華嚴勝鬘等。乘法俱了故。成抑實之過也。
  疏會三為一者。問此言會三為一。為存為泯耶。答二皆可通。故賢首教義云。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初不異中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一即三故不異。門若據初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為存為壞。若存如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修。答有四。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根得有所依。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鈔此是光宅之意者。此是依光宅意。難清涼也。
  ▲言若依此宗難者。就此清涼義。難清涼也。
  ▲言昔之權實二義亦存者。此是清涼通釋也。此意。會二歸一。昔實義存。無抑昔之過。會三歸一昔權義存。四乘義成。故云二俱有理。若爾光宅若作是說。亦應無過。若許無過。清涼何得不依。今謂通云。不依法華。定斷一代時教。何所攝耶。若三乘攝有抑實之過。若一乘攝在昔時故。彼立一乘三後一故。昔時一乘。非三後故。彼師唯立法華為一乘故。疏云。若唯說法華為一實等。彼若救云。昔日實教四乘不稱者。由比汝宗不應依彼法華定斷一代教法也。昔之實教。非所判也。
  疏若開權顯實則三是一更無別一者。此是取昔之義。取昔三乘理行果也。昔說三乘。閇於一實。今云無三。即是開權。反表有一。乃是顯實。
  ▲言則三是一更無別一者。則三乘理行果體。便是一乘。離此更無一乘別體。故名會三為一。當取昔義也。
  鈔三乘之因同歸一果故者。因字悞書應是字。
  ▲言開會等言並通四種者。四字悞書應是三字。撿鈔自知。鈔中但是理行果三。不言其教。
  疏若癈權立實等者。癈彼三乘權教即所癈也。立此一乘實法(理行果也即所立也)能癈能立一乘教即法華經也。
  鈔三外無別一實之法故云義說為四等者。問前會三為一。當取昔義。故疏云。則三是一更無別一。此會三歸一。當癈昔義。鈔云。三外無別。一實之法。有何別耶。答前約理行果也故取。此約教故癈。故不同也。或前約三乘有體一乘無體。當取昔義。此約一乘有體三乘無體。當癈昔義。
  ▲鈔即借涅槃第二。三點成伊喻者。文雖傍來。義乃要妙。故依出現疏鈔簡略明其紀綱貴令後學易知源矣。然大涅槃。蓋眾聖歸源冥會之所。(總顯深廣包含無外)寂寥無為。(顯深也)而廣悉備。(顯廣也)形名絕朕。識智難思。(復拂深廣之跡)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別。一釋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或云無作無起無為無相不識寂靜安隱解脫。此等異名。皆是義翻。即多方也)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而言大者。橫無不包。竪無初際。此約三德涅槃。若約義開。略明三義。一體大。自性清淨故。二相大。方便修淨。累方德備故。三用大。化用無窮故。二出體性。涅槃既妙絕常數。恬怕希夷。雖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翻煩惱成般若。翻結業。為解脫。翻苦依身即法身也)成智斷恩故。(般若是智。解脫是斷。法身是恩。兼應物恩故)成法門身般若也。法性身法身也。應化身解脫也。作用解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離一殊。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南北曰縱。〔蹤〕即竪也。謂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後得脫。則是〔蹤〕義。東西曰橫。謂同時異體故。合為一體曰並。各居一處曰別。滯在此四。並非涅槃。故皆云不。此意時則同異無礙。處則合離罔滯。體則一異莫拘。言思叵寄故云耳爾。)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祕密藏。為大涅槃。三顯種類。雖理無統。義類塵沙。今自狹之寬。略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槃。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餘無餘。(小乘有二釋。一有宗云。涅槃體一。約時不同。得二名字。言體一者。於此宗中。煩惱業苦。以通力故。應起不起。擇滅無為是涅槃體。此體是一。約對身智。得二名字。身智未盡。說前涅槃。以為有餘。身智盡竟。向前涅槃。轉名無餘。非身智滅即名涅槃。以此身智起已謝滅是無常故。若斷因故。令後不起。是非擇滅。故非涅槃。二依成實。涅槃體二。生死因盡名一涅槃。生死果盡名一涅槃。由有宗中。要道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