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四相滅表後無者。立則四相同時。顯則滅獨過去。但約相滅眾生異時。
  疏義說[雨/隻]觀決定別照者。一本後相從義名[雨/隻]觀。本後別論實乃別照。二自證體同義說[雨/隻]觀。見分用異決定別照。三根本[雨/隻]斷義說[雨/隻]觀。後得單斷決定別照。四後得遍智義說[雨/隻]觀。根本單緣決定別照。五了俗由證真義說[雨/隻]觀。二智不融。二境不即。而常別照。
  鈔世出世斷道者。謂後得智[雨/隻]緣事理故。或後得智緣世間故名世。性無漏故名出世。
  ▲言斷迷事理即觀理境等者。附性宗談相宗義也。性宗說彼所斷即所緣境。故云照惑本空。又龍樹云。麤中之麤凡夫境界等。相宗不爾。謂根本智。唯緣真理。[雨/隻]斷迷理迷事二惑。後得智通緣理事。單斷迷事一惑故。或根本智親緣理境。能斷迷理之惑。後得智親緣事境。但斷迷事之惑也。
  ▲言應云義說[雨/隻]斷者。約本智也。而實別斷者。約後得智也。
  鈔一切種等者。一切種者。所觀境也。或屬能觀類差別故。言心者。八識心也。言心所有法者。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也。言及彼品類者。通該五蘊也。
  ▲言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也。
  ▲言大圓境智成自受用等者。實乃第八淨識舉隣近勝法故。不爾。應有二十二根身。過平等性智應根說法故。四智各別解也。
  疏少說法相等者。其猶說海水多波少也。波浪之外有靜水故。所有波浪。皆是水性故。
  鈔謂唯真不生者。問佛果功德。豈非真性耶。答此據妄識。非謂一地如水靜故不賴風緣。又約舉妄顯真。亦非唯真性也。
  疏但以是真如等者。下疏釋真如云。不變為真。順緣曰如。由不變故與有為法有非一義。由順緣故與有為法有非異義。而起信云。無遣曰真。無立曰如。唯約遮詮。頓彰其理。亦非真性也。
  鈔如失濕性將何隨風等者。下疏釋。水有十種義。即同真性故。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二得泥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三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淨現。直心惑盡性顯。五冷成氷而有硬用。喻如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六雖成硬用而不失軟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軟。喻本識還靜。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諸有為法。而法失自性。略辨十義。少分似真故。多以水為喻。
  疏依他無性即是圓成者。鈔雖已明其理昭然。仍恐初學猶壞迷懵。強用情螺。荐斟義海。釋茲三性。啟彼二門。初直明正理。後決擇殘疑。且初明正理者。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義者。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由真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經云眾生即涅槃更不滅也。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也。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故也。則由此三義。與前三義。是不一門也。是故真該妄微。妄徹真源。性相融通。無障無礙。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情有耶。答由二義故。是故無異也。一以彼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隨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隨緣故。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隨緣成於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恒不失鏡之明淨。只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現鏡之明淨。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豈相違也。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然此所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相故。若非無性。即不藉緣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眾緣。從眾緣故。必無自性。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故智論云。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即般若波羅蜜。此即由緣生故。即顯無性也。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則由無性故。則明緣生也。涅槃經云。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則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故也。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所執性中者。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如於木杌橫見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其於木鬼不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鬼非由計故。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名正理竟。後決擇殘疑者。問遍計是無。依他幻有。圓成實有。其理逈異。如何相即耶。答良以此宗本真唯一圓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