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德皆證。依體起教智之用為教。下珠放光。光喻於教。珠體喻證。八自分勝身相對。自分所成體德及用皆證。進受佛教為教。下嘆金剛藏二萬妙智及辨名為證。力堅念教法為阿含。九約詮就實相對。真智之體為證。約言分十為阿合。猶下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談玄決擇卷第五


  錄摘文解

  玄颷纔舉無著牽羊 智光立無相 寧起有見如須彌等 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 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 六波羅蜜七最勝所攝 海八德 不可不順己宗判論錯 但是三昧 性相二宗 受變易生死 三種意生身 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諸相立新熏 頓詮此理故名頓教 百法 四種勝入 同時四相滅表後無 水有十義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於解常自一等 處虗空在喻證空處之迹喻地阿含 四相俱時而有 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以智會如非證如矣 謂以心傳心 心無心相 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 亡言者可與道合 十身十忍十眼十通 一大善巧攝生方便
  大方廣佛華嚴經談玄決擇卷第六

    上京開龍寺圓通悟理大師
    賜紫沙門  鮮演述
  疏然此教海宏深等者。宏者所攝義廣也。深者所攝義幽也。
  ▲言包含無外者。總顯圓教所詮無障礙法界。體義之外。更無別法。當所依體事也。
  ▲言色空交暎者。約喻言也。色海空天也。約法言之。色事空理也。攝色歸空理法界也。當攝歸真實也。色空交暎事理無礙法界。當彰其無礙也。
  ▲言德用重重者。德相業用十種現門。當周遍含容也。
  ▲言語其橫收全收五教者。能收即是圓教。所收即五教義。舉教收義也。喻云必攝百川。舉川取水也。言五教者。一云同常。二云除能攝圓教加所攝人天教也。如何攝義。不攝於教。大門別故。前門藏教所攝。即攝其教門。此門義理分齊。乃攝其義。故前疏云已知此經總屬圓教。未知圓義分齊云何。言乃至人天總無不包者。謂十地第二地中。經明十善。而有五種。一人天善。二聲聞善。三緣覺善。四菩薩善。五佛善。就人天善。復分三品。故彼疏(第六下半七十紙中)云。謂人善為下。欲天為中。色無色界為上。或由三時之心。(欲行〔止〕作行已三時俱重名之為上。隨一二輕為中。三時俱輕為下)或約境有勝劣。(如一不殺一畜尤重心處不獲已而殺心為三品之惡三種不殺即三品之善)或自作教他等。(自作但作為上唯自作為中唯教他為下)細論其義。多品不同。(將上四事交絡相望則成多品如約人境是一重更以重心則為二心復三時重即為三重更教人殺其四重餘別可思)問若准戒經。修二乘行。尚破禁戒。何況修於人天善耶。答雖一十善。所用功異。故下大鈔(十五上半十一紙中)引莊子第一逍遙篇云。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或而立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鑊吾反)落而無所容非不呺(虗憍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蒲包反)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其藥能令手不拘折故常漂絮於水中也)客聞之曰。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枝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蓬非直達者也此章言物各有宜苟得其宜安往而不逍遙哉)今借此言。一種十善猶不龜手之藥也。凡夫用之。兼濟無外。則裂地而封矣。釋曰。下同人天。終殊權小。海滴之喻。思云可悉。鈔雖有戒善等者。揀濫也。恐外疑云。此經既有人天戒善。應是小乘教也。故今奪云。是圓教戒善。乃至云以彼能事事無礙故。言其猶大海等者。此言乃略。應云其猶大海。一滴之水尚異江河。況於溝洫。以喻圓教戒善尚異終頓。況於小始也。若准天台。而有四句。謂漸漸非圓漸。圓圓非漸圓。謂漸家亦有圓漸。圓家亦有圓漸。漸家漸者。如江出岷山始於濫觴。漸家圓者。如大江千里。圓家漸者。如初入海。雖則漸深。一滴之水。已過大江。況濫觴耶。圓家圓者。如窮海涯底故。今云漸。是圓家漸尚過漸家之圓。況漸家之漸。例此可悉。溝洫二字。出於論語。包氏注云。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為城。城間有洫。洫廣八尺。以不可將溝洫之水比大海之深廣。法合可知。
  鈔先則總收者。圓教之中有前四教義也。故疏云。大海必攝百川。圓必攝四。後則總揀者。圓教之中。無前四教義也。故疏云。雖攝百川。同一鹹味。(如月發焰帶微塵而共紅似水澄清含輕雲而俱〔緣〕)故隨一滴。逈異百川。雖攝於四。圓以貫之。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尚非三四。況初二耶。
  ▲言如圓教中亦有小乘戒善等者。但有能同之義也。勿謂便有所同之義。是所揀故。
  ▲言水義同也者。釋伏難也。恐有疑云。海中但有俱德醎水唯是海水。何有百川水耶。答水義同也。此意云。海中但有能同百川之水。故云海有百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