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本居其內居無相入。但具相在。若爾清涼義云何通。答行布門中常相出。圓融門中常相入。行布不礙圓融故。從外而至內也。
  ▲言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則闕此德者。問德相不能入作。但是事事無礙。何關真如耶。答稱性之事事既無之理亦闕。又解玄門乃是事事無礙德相即是真界性德。故云爾耳。
  ▲言不應有普攝諸法之德等者。破轉救也。教外救云。真如闕入作之德。有何過耶。故鈔云。不應等光破闕相入救。次破闕相作救。尋鈔可悉。
  ▲言今明時無別體等者。問行位一對。位無別體。何為所依。答位有□體理智體故。或雖無別體。附行而說。得為所依。又非外道所執故。
  鈔如具自十對既爾者(即是自體義開十對)彼一華葉具前十門亦然者(攝一切法他十對故)鈔今欲會取等者。純雜一門。古師建立。賢首改之。清涼會取三師意取。略伸區別。古師立云。一行名純。萬行名雜。純不礙雜。雜不礙純。若華開於錦□名具德也。賢首破云。同一法界故純。不壞事相故雜。即事理無礙一行長行故純。不是其雜。不妨餘行故雜。不是其純。此但約事而闕無礙。若一行多行而無障礙者。一行之中。多行若存。濫相入門。一行之中。多行若泯。濫相即門。故賢首癈之而立廣狹。若爾廣同純義。狹同雜義。亦有上難。通答此難。已見上文。
  鈔一即十時一即顯者。問一既即十。一體不存。如何名顯。答此言一即十時。非謂癈一。但一正即十時。一法正顯也。如世十人共作其事。一人正作十人十人之事一顯餘隱也。
  鈔西方從定起為隱者。問既見出定。何名為隱。答不見入定。故名為隱。如見暗處。不見其明。故名為隱。非謂彼暗亦不見也。又解東方眾生不見西方出定故名為隱。尋鈔可悉。
  鈔又暗處非無明等者。上但約明。上論隱顯。此通約明暗兩法上。論隱顯也。
  鈔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廣容者。問微塵不壞相義作能含耶。稱性義作能含耶。若不壞相作能含者。更有何義。作所含也。豈一小塵不壞事相而含多種大事相也。若稱性義作能含者。還是大能含小。何名難知。答雖彼塵毛不壞相故小而有力用。故能含大。如一尺鏡照現星月。又解雖彼稱性而為所以不壞小相而作能含。亦無違理。如彼事理無礙得為事事無礙所以。不應便難令同事理無礙義也。
  鈔若是真者何異同時具足相應門耶者。此是清涼難刊定也。問若將此難返破清涼。若為通含。答同時門中。具足十對。并下九門。圓滿無遺。微細玄門。但攝相入。四句之中。多入其一。一句之義。勢若雲泥。豈相濫耶。但由刊定錯立。故帶是難。故鈔云此但當法即具一切炳然齊著。故濫同時門也。
  鈔第二重所含諸剎等者。問第一重塵含盡一切剎耶。含不盡耶。答含盡何有第二重所含剎耶。若含不盡第一重塵應不稱性。性外無法故。若云稱性含不盡者。彼不含剎。應是性外。性外有法。事無依故。若更互含。與相入微細有何別耶。答詞已見上文。
  鈔金色世界即是本性者。本性無染。與緣成器。為自體故。故名金色。言彌勒樓閣即是法門者。經云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毗盧舍那莊嚴藏大樓閣前。暫時斂念。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善財即入。入已還閇。見一樓閣中有百千樓閣。彼百千樓閣中。一一各現百千樓閣。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等。此顯樓閣即是法門隨一法門即是一切無盡法門。
  ▲言火聚刀山即般若無分別智者。經云善財童子見彼勝熱。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彼疏釋云。四面火聚者。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中有刀山者。無分別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高而無上難可登故。投身入火者。從無分別智遍入四句皆無滯故。又釋刀是斷德無割故。火是智德無不照故。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即刀山為能證。火聚為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門。不須別表。現所用故。稱性事故。此意甚深難解。不可輕爾。
  鈔現在以可目覩例同過未故云平等者。過未是無。眾所咸悉。現在是無。理難顯示。故例過未。說云平等。良以現在不住過未分故。急流度刃。其喻可知。緣生無性。其義無差。故云平等。
  鈔謂如因過未而有現在等者。如昨日日輪上立過去世。來日日輪上立未來世。今日日輪上立現在世。今日日輪自立現。攬二日輪所以成。離二日輪無體。復立過未。是知現在一世成就三世矣。餘二三世准此可悉。問過未之法。有體耶。無體耶。答云。有體還同小乘。復滯常見。違背如來。一向說故。生必滅也。緣生之法。過去緣息。如何得存。未來緣闕。如何得有。若不藉緣。應非釋子。若云無體。何殊法相。如何說得三世相因。無體之法。不但作因果故。若無體法得作因果。龜毛兔角應作因果。若作因果。龜應生毛。兔應生角。今謂通云。過去曾有。現在今有。未來當有。約自位論皆有。約他位論三世皆無。如曾有中無現未故。餘例可知。又緣生義自位皆有。無性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