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入阿閦佛身中。既所入菩提場毗盧佛在阿閦佛身中。彼能入忉利等毗盧佛居然在阿閦佛身中也。
  鈔後之七門促前三生者。前三生是緣起相由所以。後七乃是玄門將果顯因也。
  ▲言約智顯理等者。上兩句因分。下兩句果分。言說與不說無礙難思者。因果互融其猶波水相收也。又准下疏釋。而有多門。義既幽微。理須委辨。幸願群英。勿倦文繁。故彼疏云。初從義大。次約說大。後辨雙融。義中有三。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智有名為可說。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說。二約證處。既此所證。離相離名還云此法不可說。以此遣言之言。當彼法故。名為可說。有言斯遣。名不可說。(如鳥跡所履之所。以喻所證。而言此處非有非無即為可說而迹處不可示名不可說)三約本智。謂以遮詮令解故名可說。真詮不逮故不可說。攝論云。無分別智。離五相故。謂睡眠昏醉等。以真詮不到故。約遮詮以示彼法。(謂以空中之迹喻證智。說有空中之迹。即是可說。不可示其長短大小。即是不可說。言五相者。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相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又準後鈔更有二義。一約自體。真法互相顯現名為可說。不可以此性相別取。名不可說。二者情實相對。以情望實情外有真。可以談說據真就情真外無情。用何起說)二就說大中亦三。一約後得智。隨事行相可以言分別。是則可說。是出世間故不可說。(以後得智必由證真故。是出世如何說乎)二約加行智。謂是意言觀故。是則可說。觀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說。(以修中觀必稱性修。性出名言。故不可說彌勒云。種性麤相。我已略說。諸餘實義。唯我能知)三約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為可說。不可以此即為十地。名不可說。三約雙融中。此上六中。各說即無說。無說即說。無二俱融。准思可見。又果海離緣故不可說。所證就緣是即可說。二所證非修故不可說。能證修起是則可說。三正證離相故不可說。後得帶相是則可說。四後得無分別故不可說。寄法表示是則可說。五加行觀無分別故不可說。寄法表示是則可說。此上不可說皆各不異。於不可說。以緣修無性故。(真理不可說。以普遍於事。是則可說。緣修即可說無性故便同真理。即不可說也)釋曰。彼疏大門而有三義。今據後義。云說與不說無礙難思。言庶幾者。即周易繫詞云。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甞不知。知之未甞復行也。注釋云。殆者近也。庶者慕也。幾者事動之微也。謂聖人見幾。賢人庶幾。今令後學亞夫聖賢也。
  鈔如所起事亦具德無盡者。謂真如所起事法。必須稱性。故德無盡。
  ▲言斯言未當耳者。此唯約但空之理也。闕事理無礙及不空之德也。
  鈔今略舉十四德者。准鈔標列而有十六。應是廣狹微細二中。普攝諸法。合為一德。及相即託事二中。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合為一德。乃成十四。又鈔中無有分限及與一切法恒共相應。經中即無。應是經中遍一切處無有邊際。并與一切法無有相違。二德。準經中。晝夜年劫。以為四德。此鈔合論。但云二德。餘與經同。若依舊鈔。標列雖同。似違經故。初後之經。經各開二。鈔合為一。學者詳悉。
  鈔枕上片時等者。此之兩句。即是唐宋類詩中。春夢詩也。乃古人岑參所作。具云洞房昨夜東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上之兩句非此申。故鈔不引。
  ▲言皆由如夢者。謂色心等法。皆如夢境。所以即入等自在也。故叡公云。長夜之內。大夢所成。皆由心畫遍造眾形。神傳五道。脩盡伶俜。若能悟之。即破無明。
  疏六如影像者者。影字疑錯。應是鏡。尋鈔自知。故叡公云。形不入鏡。光照而有。世亦如是。業影而受。不知此者。長嬰其咎。若能悟之。還神氣母。或是影字以況虗無自在之義亦得。故叡公云。光不照處。謂之為影。不照慧明生生死長永。捨遠夷途而行榛梗。若能悟之狂惑自醒。
  ▲言略有二義者。准下疏文。而有四義。一妄分別故。二諸識熏習故。三由無性不相知故。四真如隨緣故。今云其二。故云略也。
  疏下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不隨物而有遠近等者。大鈔(十八上半三十三紙)云。如執鏡臨池。池中月出。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影落潭中。而亦不遠。以喻菩薩遠在他方恒住此故。雖住此處。常在彼故。安有遠近之異相耶。一切遠近。類此可知。
  鈔但得成佛法爾能爾者。釋成唯德相也。
  ▲言前即德相此則業用者。問前疏料揀云。八約果分唯是德相。今鈔引證。何通業用。答鈔約利生。故通業用。疏約佛證。唯是德相。故疏中云。約佛用亦德用德上用故。
  鈔該取前三故。皆別教分齊者。以別該同也。
  疏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者。下疏釋云。一不正信。以隨言解不稱實故。二退勇猛。不能亡相趣真實故。三誑他。以己謬解為人說故。四者謗佛。指己謬解是佛說故。五者輕法。以淺近解解深旨故。謂法如言不殷重故。疏約未悟入故名為兼者。謂地獄天子。聞天鼓說法。頓超十地。乃是正為。今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