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影由假發者。問正理論說。麤細俱實。云何名假答云。但藉多塵故名為假。非謂虗假。或云本計是。實。未計是假。義亦可通。
  疏大乘有三大意同前者。小乘前二。或單取聲。或單取名等。大乘不爾。取聲必攝於名等。取名等亦攝於聲故。
  疏成所引聲者。圓成實性所引聲也。
  鈔若因受大種等者。謂因第八識執受有情四大種所造之聲。餘二準知。
  ▲言若世所共成等者。如次依他圓成遍計三性。所發之聲也。言性聖言者猶正也。
  鈔天受非餘者。謂彼愚人世無錄用唯天怜愛方得自存。又世間所尊。莫過於天。世間所賤。莫越於愚。呼卑賤之愚夫。立尊高之天號。如呼奴為郎君戲而調之。應云咄天汝甚可怜。故云天愛。作如是說。非餘有智之人亦作如是說也。
  ▲鈔法詞二無礙解脫境有差別者。法緣名等。詞緣於聲。
  ▲言蘊界處攝亦各有異者。聲與名等色蘊行蘊聲界法界聲處法處。如次攝故。
  ▲言正理救云等者。本計聲上屈曲非名句文未計云是。
  ▲言依一切位非自在者。依凡夫位。非聖人故。十地菩薩。於一字中。顯無量名句故。
  ▲言而體非顯者。自差別義字者無改轉義者。理不詮義。不可翻譯。如梵云菩提。是名此翻為覺。如但云菩是字。未有所屬之義。不可翻譯故。號不改轉也。
  ▲言多剎那聲集成一字等者。問前一剎那聲現在時。後一剎那聲至現在時。前聲已滅。如何集成其字。今謂通云。本質前後互不相見。影像連帶。許同時現。故乃集成。又解雖非同時。隨其解心。攀前接後。假建立故。如施火輪。實非是輪。隨心作輪。又如佛言。昔日鹿王今我身是。名句問答。準字應知。
  ▲言自共相者。局附己體名自相。貫通他義名共相。色礙心緣各局己體故名自相。空無我等遍一切故名共相。此是體義對。復有寬狹對。色蘊名共相。(寬也)色處名自相等。(狹也)復有離言帶言對。乃至極微為共相。(帶言也)離言不可說為自相。(離言也)復有增益非增益對。此非緣境而有解行。貫通多法。名為共相。(增益也)現量緣境。行離動搖。局附本真。名為自相。(非增益也)復有有作用無作用對。如因緣變境有作用名為自相。如分別變境無作用名為共相。
  ▲言一扇者。現涼凡故。二相好者。現大人故。三根形者。現男女故四味者。應云鹽現食味故。應云文現義味故。
  鈔顯無方理者。方猶比也。無比道理也。或顯義體無定方城。娑婆一方亦許色等為佛事故。不同唯識。此方定用音聲為佛事故。
  鈔七賢四果者。三資糧(五停心觀。別相念觀。總相念觀。)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為七賢也。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也。言預流者。初預聖流故。見愛定斷修惑不定。或一至五。前十五心六人名向。第十六心見相諦圓六皆名果。言一來者。依次初果進斷修惑。一至六品。六無間道。前五解脫。咸名為向。第六解脫。其心容預。得名為果。超越初果。先伏六七及第八品。來登見道。前十五心。亦名此向。第十六心。超證此果。闕品證初後證一來。經義可思。但就次第約皆離欲有下三品。潤一往來欲界生故。得名一來。超證相從。亦復此名。言不還者。依次二果進斷欲惑。後之三品。三種無間。二品解脫。咸名為向。第三解脫。方得名來。超前二果。先伏九品及上七地六十三品。來登見道。前十五心。名不還向。第十六心。證不還果。證果已後。必不還生欲。
  還聖人。色界中有起智□□□□□□□□□□□□□□□本有證得涅槃。得名生般。色界□□□□□□□□□□□□般申事習力。不假加行。證得涅槃。名無行□□□□□□□□或超或次。或半或全。至色究竟。證得涅槃。名□□□□□□□禪定現法樂住。十三思法。若不思惟。即便退失。若思惟已。便不退失。十四護法。作意防護故。十五安住平等位。不煉不退。十六堪能證達故。十七不動性。是利根無上進對下不退。十八慧解脫。但斷慧障故。十九但解脫。復斷定性故。
  鈔以其被呵者。呵其乞食不平等也。言置鉢欲出者。維摩詰。問亡絕之理。須菩提不知所以。捨鉢欲出其舍。言維摩詰言至即諸法也者。令須菩提了言相同幻了幻化同真了自身如化故。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者。故叡公云。眾生如化。非有非真。不達此者。轉如車輪。解法清涼淨。無我無人。眾垢消除。如日無雲。
  ▲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者。一云上句標。下句釋。此意云。文字真性本離文字之相。下句釋云。無有文字。又解長讀兩次。一云文字性離無文字。二云文字性離有文字。是則有無雙遣。
  ▲言即亡言通圓頓意者。即言緣生也。亡言性空也。又即言隨順也亡言得入也。
  ▲言但就教道則可見聞者。約真空頓教隨順門。也就破相始教俗諦門也。言念處者照寂也。
  鈔五行相者。或取蘊等相應語言。或取能說佛菩薩等。皆能顯義。故號於文。
  ▲言一地者。資糧加行等。二相者。自相共相等。三作意者七作意。四依處者三依處。五過患者所毀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