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故。云善巧法。後十句分二。初一句總。餘句別。前總云承佛等者。顯他力辨才。謂剛藏得佛明智神力如持令說不闇昧故。後別中皆顯自力辨才。於中。前四顯四種淨。後五明三種盡。前中。一淨自善根者。有作善法淨也。謂不動第一義。而依世俗言說分別法相。約法相邊。名有作也。二普淨法界者。無作法淨也。謂依世俗言說。即顯不動第一義。約第一義邊。名無作也。三普攝眾生者。化眾生淨也。謂能化眾生令淨故。四深入法身智身者。身淨也。入證契也。此句中二種。一屬前。二攝後。前中謂第十地菩薩勝進行。等覺菩薩因行至極。惑盡智圓。法報二身。俱非心意識所依。唯智依止。後攝後者。後五句皆此句攝。同在第十地故。束五句為三種盡。謂初二句是菩薩盡。前句云受一切等者。現報利益。後句得一切世間等者。後報利益。現報利益者。第十地菩薩勝進行時。受佛職位。因位未轉。名現報。一切佛放光。名益一切智入此菩薩頂故。云受佛灌頂。後報益者。轉前因位。至成佛處。言世間最高大身者。謂色形所居大自在宮最高故。色形尊大中彼王最大故。智度論第二云。摩醯首羅天。韋紐天。鳩摩羅天。此三各自稱大。自言一切智。有從其學一切經書者。亦言是一切智。若依此經。彼王有大自在智故。名大自在。故賢首品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問經初云佛在摩竭國。始成正覺。此何說於自在天得。
  答成佛應機不局方所。隨有感化即說在茲。是故前據所應。此依引攝。諸乘報佛閻浮所成是報身故。不信界外有佛土故。是以權指第十地菩薩攝報果處有報佛也。二次二句。是二乘不同盡中。上句云超一切世間道者。勘梵本。道字乃是趣字。謂惑業苦是世間趣攝。非出世攝。今此菩薩至等覺位。惑業苦盡。故云超。阿羅漢獨覺未盡彼三故。云二乘不同盡故。世親佛性論第三云。二乘涅槃有三種餘。一無明住地惑。二無漏業。三意生身。下句云清淨等者。二乘涅槃有三餘故。不名清淨。今此菩薩所得涅槃彼三盡故。不同二乘故。三後一句云滿足一切智智者。是佛盡盡無餘也。謂等覺菩薩。德海雖滿。猶未能捨劣無漏等。今佛位彼三盡無有餘故。論云於一切智入智故。
  二明意加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明正加。亦顯他力。後十句釋偏加所以。彰自力堪加。
  就前中二。初一句通總別。餘九句唯是別。總中二義。一與上勝威德無畏色身。如王處眾自在無畏。如經與金剛藏無能映奪身故。悉為他映奪。則無威德。不得無畏。此總句也。二與上勝辨才無畏名身。此別句有九種。一與無[得-彳]等者也。謂不著辨。說法不斷。無滯[得-彳]故。著是[得-彳]住義。今此反彼。即言詞流美。中無謇訥。稱根令樂故。言名身者。名有二種。一者表義。二者顯境。前則依聲假立之名。能詮表於義。辨門所攝。後則依諸心品。能取於境。為辨所依。辨門所攝。問意加與智。何故初句明色身勝。答由加智力。令色身增威故。又准上下文。不必口唯加口。意唯加意。身唯加身。所以者何。前口加中。通加三業故。謂加菩薩盡二乘不同盡佛盡等中說故。今此意加中。與無能映奪身無[得-彳]樂說辨善分別清淨智等故。後身加中令定心起故。又以經中但云口加意加身加。而不言加口加意等故。是故通勝局劣也。二與善分別清淨智者堪辨也。謂善能分別因緣非因緣法。成不成相。善達不昧不昧。名為清淨。論云善淨堪智有四種。謂緣法作成。遠法師云。此文人解非一。此言定依相續解脫不得。餘釋依彼經中有四種成。一者以有成。以有因緣名想言說。諸法得成。二者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辨。三者法成。一切諸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以智言說助成諸法。今言緣者。是彼以有成也。以有因緣諸法得成故。名為緣法者。是彼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是彼助成。今勘解深密第三。譯彼四成名四道理。謂觀待作用證成法爾。經自解云。觀待者。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作用者。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辨。或復生已作諸業用。證成者。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慓義得成立。令正覺悟。此有二種。一者清淨有五相。二不清淨有七相。廣說如彼。法爾者。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立法住法界。釋曰。此經雖與相續解脫。同一梵本。譯文既異。義還隨別。是以古德解作助二種。似有影響釋。緣法兩相。全為落莫。今解堪智與道理相會。略為二釋。一依解深密會釋此論。二直解論文以會本意。前中。一經云觀待者。論名為緣。緣即因緣。謂凡是因緣之法。必相待藉有故。二經云作用。論名為作。論文略也。謂諸因緣法起已。各隨所應。有業用。有成辨故。三經云證成。論名為成。論文略也。謂諸因緣法中。須有成立。以宗因喻等。令得成立故。四經云法爾。論名為法。亦論略也。謂前三道理皆約因緣。此後一種。不待因緣法應如是。又前三種唯是有為。而此第四通為無為。謂無為之法法爾自體不待因緣。有為之法法爾如是因。待如是緣。得如是果。又因法爾作因。不得作果作緣。緣法爾作緣。不得作因作果。果法爾作果。不得作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