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顯體。以教智光勝。顯證智。亦增上乃至以方便智等。釋合喻文。無礙般若是佛智光明也。方便是前不住道智。二釋教智淨中。前地取月輪喻故小。此地取月光喻。寬大故勝前。隨順四流是魔所引故。云魔道。此名惡魔。是彼魔道。三是名下結說相攝報願智。准前可知。
  自下第三大段。重頌分中三十四頌分五。初二頌頌前十平等法勝慢對治。二次有十一頌。頌不住道行勝。於中。初有一頌。頌初住地心總觀緣起。二有二頌。頌初因緣分次第觀。三有一頌。頌一心所攝。四有一頌。頌自業差別。五有半頌。頌不相捨離。六有半頌。頌三道不斷。七有一頌。頌三苦差別。八有一頌。頌三際差別。九有半頌。頌生滅轉觀。十有半頌。却頌第八緣起觀。十一有一頌。頌隨順無所有盡觀。十二有一頌。頌結十門名。三次四頌。頌彼果勝。於中。初二頌。頌前對治勝。次一頌。頌修行勝。次半頌。頌不壞心勝。次半頌。頌自在力勝。四次四頌位果。於中初二頌。頌調柔果。後二頌。頌攝報果。略不頌願起果。五後一頌。歎勝結說。第六地竟。
  第七遠行地中。釋有二種。一料簡。二釋文。
  前中。略以二門分別。一釋名。二來意。
  初釋名者。略有三種。一約功用盡故為名。攝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世親釋云。謂此地中。於功用行。得至究竟。雖一切不動搖。而於無相猶名有行。二約二義。解深密云。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地無相隣接。故名遠行。本疏云。無缺無間遠於前六。隣接淨地近後第八。三約三義。成唯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我道故。故名遠行地。同十地論釋。金光明云。無攝無間無相思惟解脫三昧遠修行故。是地清淨。無障無碍。名遠行地。莊嚴論云。菩薩七地中近一乘道。名為遠行。問誰遠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遠能去。由此遠去故。名遠行地。十住論云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身地。仁王經名遠達地。於遠已達故。
  二來意者。今三義。一前寄二乘。今顯菩薩。漸次第故。二於無相觀前地未純。今此觀進入無相故。三前地功用未滿。今此滿故。更有諸門分別。如別行章說。
  後釋文中三分。一讚請分。二爾時金剛藏下正說分。三重頌分。
  就初讚請中。十二頌分四。初三頌明供讚。於中。前二天眾供寶讚說法主。後一天王香光供佛。二有一頌。天眾自慶讚得聞地法。三有六頌。明佛力令天女樂中讚佛。初一述讚所依。後五正顯讚詞。詞中。初一頌明無住行三業。次一明無取行三業。次一興供三業。梵本中云。由得智慧自在故。剎佛我想皆除滅也。次一二剎三業。後一離過三業。四有二頌。明請法。於中。前一結前供讚生後有欲。後一讚眾請說心得願說有想有欲。
  第二正說分中二。先明地行。論分為五。一樂無作行對治分。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下。彼障對治分。三佛子此菩薩以深智下。發行分。四爾時解脫月問下。前上地勝差別分。五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下。彼果差別分。初云樂等者。前六地中愛著三空名樂無作。此地隨有不著於空。故名對治。此是地皆修捨法也。二彼障等者。前加行中。雖治前地樂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故。即復是障。是故初住地時修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故。以為名。三發行者。垢障既除。上觀俱運故。四前上等者。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三地故。五彼果者。地滿足故。前發行究竟故名彼果。自下廣釋。
  就前初分內有三。初結前舉後勸修趣入。二何等下正顯行相。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
  初中二。先總舉前地樂無作障。後當修下能治方便者。不捨眾生。法無我智對治。攝取增上行。此治無作行中生樂心也。修十種等者。此行修空不滯空。行有不著有。由此能治一向住無作行故。名方便慧。能成此地智故。云殊勝道因也。又此行。於前世出法中最勝。彼皆劣此故云此勝。即初二三地寄配世間。四五六地寄配出世故。
  二正顯中。先徵。後釋。釋中十行。一一皆是權實發行法無我慧。論中明四種功德。攝十行。為四門。謂初三各別一德。後七合為一德。此中。初句云雖善修空等者。論經大同。但無量與助道稍異爾。此初功德。謂財及身勝因事。隨所須隨意取得財及身勝因功德集故。言財及身勝因事者。舉方便智。謂菩薩無盡財果。無碍身根。由不滯寂福行所成。故說方便。為彼勝因。隨所須是財。隨意取是身。謂隨意受生故。二云雖得諸佛等者。論經云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捨。起四無量故。准論。後釋與此經異。謂此文意。顯證得己身之佛平等三慧。然不碍樂常供佛。論經乃是明護惡行因事。得勝無量修。於眾生中。不起妄行。言護惡行因事者。舉方便智。謂慈不惱眾生。名為護惡。方便與此為因。故名也。以即空而起悲。名不妄行。此是有第二功德也。三入觀空等者。此中。先空智。後集福德。論經先起福德。後觀無所取。文雖稍異。大意同也。此是第三功德。謂護善根因事。得彼勝因增上故。功德法增上行。以波羅蜜行。謂以方便智。攝護善根。令得生長。故以為因。下明發起勝行。言得彼勝因增上者。牒前起後。言功德增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