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先合前列名。後佛子諸菩薩下合後業用。前中。古德將此四智。配大乘光明集福德王賢護首楞嚴等三昧智。亦有配屬禪定方便如理如量等智。此並訛言。不堪憑信。今但依文。文自有解。可怙。古人凡見一文。即將舊語。以屬配之。何必一切皆是舊言。古人之中往往有此。本疏云。初能除流散染業障。二能除味定著淨障。三能除根本無明障。四障盡成果智。今謂此四智。乃是佛果。出現門中。辨四種智業。覺悟菩薩令行增進。不應妄配地前地上三昧智等。初滅一切等者。謂佛以智光。照觸菩薩。令住定心修善。滅散修故。此照地前令入地。至三地也。二除一切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著禪味。起廣神通故。此從三地至五地也。三慧光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廣通。住功用行故。此從五地至六七地也。四與如來等者。以智光照菩薩。令捨功用依無功用故。此從八地至如來地也。三結文及餘文並可知。
  六虗空含受喻。喻佛起住無[得-彳]智。三門同前。合中釋云。如來智慧遍一切故等者。謂佛智遍一切眾生心中。而眾生從自心內種性生智。即是從佛智生。還依佛智住。是故雖容無量智。無分別也。三結可知。
  七藥王生長喻。喻佛種性深廣智。喻中有六。初明樹生處及名。梵本中名無退根。二明從生因深。三樹功廣大。以能生一切樹根等故。四此藥王下釋樹名。五佛子彼下簡非生處。六然亦下明無捨厭。晉本云然亦不捨生性。次合中二。初總。後別。前中舉法同喻總言亦如是。後別中四。一合樹身生長乃至成果。二佛子如來下合釋樹名。三佛子如來下合令一切樹根生等。四佛子如來下合簡非生處。初中七。一以過去等大智願悲三法。此習所成性也。合樹根。二於一切下合從生因深。謂從諸法無性中生此性種也。三堅固下合樹莖。謂以善巧精進為身故。四遍法界下合樹枝。隨所引生諸度行故。五禪定下合樹葉。謂以四禪八定三空等故。六總持下合樹華。謂以總持辨才菩提分等故。七究竟下合樹果。謂以大菩提常樂故。二合釋名中二。先總標徵釋。後以究空下別顯。顯中三。一以菩提心一發無休息時故。二得果不捨因故無斷也。三以前前菩薩行。成後後如來體。如是展轉無窮盡。三合令一切樹根等。生等有六。並文顯可知。四合簡生處中三。初總標非處。二所謂下別顯三類。墮無為坑者。住小見故。闕大悲水緣不同生長利益故。此合地獄坑有火無水故不生。問豈此許彼住無餘依。不爾如何遮言墮坑。
  答此有二義。一怖令勇猛故。二令無迂迴故。二及壞等者。住耶見故斷善根故。信不具足。不住法器。永沉生死貪愛長流。此合水輪中有水無土緣故不生也。三不捨生性中。云然亦等者。舉前闕緣。雖即不生。生性不無。故云亦也。曾無厭捨者。佛菩薩性。不厭生死。不捨眾生。其性既在故。云無厭捨故。前住耶小位。只說闕緣不生。言三無性不生。近有一僧。指前墮坑溺水之語。即謗此經說畢竟無性義。不觀此後句然亦之文乃是顯有佛性之理。此僧大與末代眾生。作惡知識。持少世聽。誦得法相章句。而於數科成佛要義。皆作留難。是知佛所懸記。期為可驗。經云。我滅度後之時分後五百歲。魔作比丘。滿閻浮提。壞亂我法。後總結可知。
  八劫火燒盡喻。喻佛知不盡智。合中略舉四境無不斷盡。釋中云智慧平等悉明達者。證彼一切法一時性分明了達故。
  九劫風持壞喻。喻佛巧令留惑智。謂佛有此善巧方便。令諸菩薩留惑潤生生於三界。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速出故斷惑令盡不生三有。具明留惑。如別行章。
  十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於中文四。一法說。二佛子譬如下喻況。三佛子如來下合。四佛子是為下結。初中三。先標。謂佛果智遍在眾生中。即因性本覺也。此即在纏之因具出纏果法。二何以下徵。意云。眾生界中。經說有五種種性。何以總說因果等有三無一。下釋意云。此中唯除草木瓦礫。無有一因性與果智別。此中文二。先反解。謂但由無明覆故。將為有別。以後若離下順釋。謂若除無明。佛智便現。非始生也。二喻顯中五。一總明經卷分量。二所謂下別顯經中所錄。三此大下明器。前雖大潛在一塵。四如一下准知餘塵。五時有下出經益物。三合中一合經在塵。謂佛智在眾生煩惱身中。二但凡愚下合經在塵而不知者無益。三爾時下合出經益物。謂佛示眾生各自身具有佛慧教修聖道離妄見自佛慧。四佛子下結成可知。
  三總結大段可知。
  第二大段重頌中。有二十二頌分二。初二頌。頌前約法總辨佛心智等。後二十頌。每二頌頌前一喻。益准釋可知。
  第五通出現境界中長行內。一法說。二佛子如大龍下喻顯。三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下總結。
  初中三。一舉能知知所知。二佛子如一切下舉所知多以顯能知多。三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下會釋心智不異。初中所知有十種。一一切世間者。謂諸可破壞法墮虗妄中故。二一切三世間遷流可壞故。三一切剎者。器世間故。四一切法者。心心法故。五一切眾生者。諸蘊上假者故。已上並世俗諦攝。六真如無差別者。無性一味故。七染淨實體故。八純淨邊際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