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賢首品云。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如是等三百餘頌。顯菩提心德。又初發心功德品中。十重校量。一一皆云。比初發心菩薩。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分。百千那由他分。數分歌羅分。笇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又七十八中。二百二十一問。歎菩提心。於中或讚體具勝德。或形劣顯勝。或福或慧。生善滅惡。制伏邪魔。上攝佛果。廣說如彼。又上下文中。但明菩提心處。皆此門攝。
  八為顯諸法無性理故。須彌頂上偈讚品云。了知一切法。無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又云。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又云。現在非緣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實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夜摩天宮偈讚品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以法無生故。無性無所有。如是分別知。此人達深義。又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如是等文。遍九會中處處皆有。不可繁引。
  九為顯理事無[得-彳]法界故。夜摩天宮偈讚品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又第四迴向云。菩薩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無有二性。不捨業境。善巧方便。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相。第四八迴向云。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興一切法同其體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如此等文。九會經中處處皆有。不能具述。
  十為顯事事無[得-彳]法界故。此中略有十種。謂主伴隱顯微細重重等。廣如下卷第九顯義中說。上來諸門言為顯者。謂聖意為顯此等令世知見。故起斯教。又有十種教起所因。如發心品云。悉以佛神力故。乃至第十為了法界無有二故。說如是法。廣說如彼。起所因門竟。
  第二藏部所攝中二。先釋藏部。後辨所攝。前中藏謂三藏二藏。部即十二部經。於中先釋三藏。即分為三初修多羅藏者。或云素怛[怡-台+覽]。此中有二。先解通名。後釋別目。初通名三藏者。世親攝論第一。莊嚴論第四。皆作是問。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十地論中兩義解釋。或通三義。兩義者。一堅實。二出生。三者於出生中。開出包含義。如孕在藏。有二義故。故彼第一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今此三藏其義亦然。能詮所詮不可壞故。由此能壞難壞惑故。二於能詮中。蘊積所詮諸義理故。三由能所詮成深無善因果故。三是數即帶數釋也。二別釋中三。一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中修多羅者。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即貫穿攝化。此或契理合機之經。或契即經。又契經即藏。古來相傳多同此釋。今詳諸論及以梵言。良恐不爾。所以者何。此中通辨有三失故。一敵對翻名失。二譯義為名失。三總別不分。失初失者。古德解云。脩多羅者。此翻為線。此方不貴線稱。癈線名經者。按五印度中。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曰修多羅。古人不知修多羅音含於眾目。乃執線為正翻。而經非敵對。但此國聖典。既號為經。佛演修多羅。寧應異召。敵對而譯。正合稱經。二以義為名失者。翻譯之家自有規准。若名梵漢共有。則敵對而翻。如其彼有此無。或即令留梵語。或復借義充名。凡是此方所無。翻為漢稱者。皆其類爾。其譯脩多羅為契經者。便是半義半名。非純借也。若契經兩字皆是名者。如何梵本不云欲底脩多羅耶。(欲底。具翻總有三義。一契。二順古所行。三依正道理行。今取契義。有膚受云。欲底但是道理之言者。謬矣)攝大乘論佛地論等皆云。由能貫攝故名為經。不言貫攝即是經目。蓋知經有貫攝業用。義當契合。貫穿即為契理。攝持即是合機。由此譯家依筆削之理。取呼召之便。借義助名稱契經爾。此即綴增一雜心文者。作古於前。譯華嚴涅槃經等者。取則於後。遞相祖習。不復研覈。隨遠法師。雖亦蹖駮。未竭其源。今依敵對。但可稱經。故智度第二。呼脩多羅藏。以為經藏。此經之一字。尚非六釋所收。況通持業依主。若帶藏教之名。容有持業。應知諸論所釋契字。自解經之契義。非釋契是經名。若不爾者。而雜心五義。既亦經之義。用何不譯作經名謂涌泉經等。又如質多名心集起為義。詎翻集起亦作名耶。一切名義當知皆爾。問名依義立。名豈異義。答義定名不定。隨方名字。種種差別。義則不然。三總別不分失者。但藏部立名。各有兩重總別。一謂三藏十二部為總名。脩多羅等為別稱。二謂修多羅為總號。毗奈耶應頌等為別目。古來相傳。唯辨前門。不論其後。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