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眾。同生。異生。證法眾。第七第八兩會各唯一眾。謂普賢普眼等舊眾。第九會中三眾。謂菩薩眾。聲聞眾。天王等舊眾。上來且就別。有此不同。若依融攝。一一會中。有餘會眾。稱法界會。互相在故。准計可知。
  二諸會新舊者。或有會中唯舊無新。如七八兩會。或亦新亦舊。如餘七會。其三四五六會中。證法菩薩皆新來故。
  三位地者。此中略有五類眾。以辯位地。一常隨眾。亦名嚴會眾。主伴眾謂普賢善德等。同生異生眾。同生有一眾。異生有三十九眾。一一皆有十佛剎微塵數。如實廣說。盡法界一切佛。互為主伴。常互莊嚴果位十身菩薩身故。二表法眾。如說十住解位。以慧名表解等。然皆因位極也。三證法眾。此中通八地已上故。四所被眾。此中不定。或始從凡位。乃至十地等故。發心功德品云。十方諸佛。告法慧菩薩言。汝說是法。皆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乃至云。無量菩薩。一生當得阿耨菩提等。又如天王天女等。皆是初地已上。由見法界身故。五供養眾。多是初地已上。上來且依行布德說。若約圓融行位。則不如是。謂所修之行。既一即一切故。所成位亦無礙也。約教思之。
  二釋文中二。初各通列名。通讚德。後爾時如來道場眾海下。別標名德。以德讚佛。前中四十眾分二。初一是同生眾。後復有佛世界塵數執金剛下。是異生眾。問何類何位。為同異生。復云何名同異生耶。
  答古來諸德種種解釋。或云聲聞為同。菩薩及雜類為異。或云菩薩聲聞為同。雜類為異。或云菩薩為同。聲聞雜類為異。或云地上為同。地前為異。或云八地已上為同。已前為異。或云菩薩及雜類俱為同異。或云雜類為同。菩薩為異。或云菩薩為同。雜類為異。雖此八釋。後三可通前五難用。所以者何。同異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論釋請分之中。唯言解脫月是同生眾首。不判聲聞故。就後三釋中。初依實義。不據分相。今既科文。須依分相。二約菩薩形。非隨所化異生。作彼同類生身故。雜類不爾。故名為同。所以者何。異生之名。有二義故。一者造異趣業。受異趣生故。二者異聖人生故。此中同異雖俱菩薩。約形相別。而立其名。三約雜類為隨所化。諸異生類。作異生形。同生之名。但約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薩形故。
  今於三中。依最後釋。就前同生文中有四。一標數辨類。二其名下依數列名。三如是等下結略顯廣。四此諸下依名歎德。初中十佛世界者。十是一周圓數。表無盡故。佛世界者。凡一佛上。報化有異。權實宗殊。今取共許者為量。則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剎。或名佛土。體無差別。微塵者。七極微量也。下文有此。並准應知。菩薩摩訶薩者。此通名也。具釋如前藏部攝中。然今意取果位菩薩示跡因極者也。
  二依數列稱也。文中略列二十菩薩。初十連枝普者。顯具法界總相德。故准下第五卷列名得法中。次音賢下有一菩薩。名淨德妙光。今此略也。後十名異者。表具法界別相德故。然總之與別。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礙分相顯德立其名爾。又此十名中。或依福行德行。或通福德。或德用。或離障。或據蘊德。或約三業勝用。如是種種。准釋可知。
  三結云十佛等者。如前可知。四歎德中二。先一句標。後往昔下釋。標簡餘位故云也。釋中總有二十四句分三。初二句就緣歎德。次二十一句就行歎德。後一句總結多門。今勘梵本。總有二十一句。其中同異。各如下注。就初約緣歎德二句中。初句歎宿因同行。後句歎從佛海生。前中云以昔與佛同善根故。今得同言毗盧遮那者。此翻為遍照光明。此有四義。一身光遍照事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遍照理法界三身光照事理。四智光照理事。所以者何。身智理事互鎔融故。此彼或俱皆無礙故。後句云皆從等者。如何菩薩自體。乃從如來善根生耶。本疏兩釋。一如來善根為增上緣。真善知識為令梵行就彼勝緣。故說從生。二彼諸菩薩所脩之行。皆如來所有。據彼令行。行滿成身。故從彼生。今助兩釋。一從他如來善根海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從自如來善根海生。果德十身故。所以通此自他義者。文無簡言故。梵本云與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顯類會有因。二顯大人類會。前主伴有三。一迴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後從自如來者。如下兜率偈讚品云。如是菩薩皆與毗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同種善根。乃至云。已得佛身。與佛同住。獲一切智。從一切智而生其身。又如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如上釋稱我聞中顯第二就行歎德中。二十一句分二。初九句歎自分因行德。後十二句歎勝進果行德。前中分三。初三句自利行圓。次三句利他行滿。後三句得法位極。初中一諸度行圓。謂多劫積集六度十度八萬四千。乃至無盡行海。莫不究竟。或照諸度境界畢(梵本云圓滿曜一切波羅蜜境故)二慧用殊勝。決擇名慧。照矚稱眼。見一味理。故云明微。等觀三世者。照三世境。同一法性。無差別故或。智遍照(梵本云智〔照〕光明妙極清淨普照三世故)三顯定深勝三昧。正云三摩地。此曰等持。離沈掉故名等。攝心一境名持。言具足者。無定不獲故。清淨者。定障皆盡故。又於一切定境。皆明徹其際故。云具足清淨。(梵本云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