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多同於天然以飲酒放逸。乖失天儀。故曰非天。佛地論釋天趣所攝。然由諂詐。無天實行。故名非天。如人惡行責曰非人。或曰非端正。謂行惡故。或云不酒。於大海中作酒不成故。正法念說。諸阿脩羅住處有五。一在地上眾相山中。二在須彌山北大海下二萬一千由旬。有阿脩羅王。名曰羅睺。此云障礙。由能以手障於日月。領無量眾。三從彼更下過二萬一千由旬。王名勇健。亦領多眾。四過彼二萬一千由旬。王名華鬘。亦有多眾。五復過彼與前數等。王名毗摩質多。此云響高。是舍支父。身如須彌山。與帝釋戰時。發自海底。揚聲大叫。我是毗摩質多。我是毗摩質多。由此響聲。令閻浮提所有山岳一時震動。今此經列。並是位極菩薩。隨類生身。大智度論亦云。羅睺脩羅是大菩薩。又表菩薩隨能自在。出生死海。遊諸淨剎。而為眾生。常在有海。德中略顯斷障。精勤者。大智勇猛也。摧我慢者。謂諸凡夫隨類。皆恃大力。而起我慢。今菩薩現為彼王。就或偏重者先權。及諸煩惱者。餘或隨斷故。
  二迦樓羅者。或曰揭路荼。此金翅鳥。亦云妙翅。以此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海龍王經云。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止容一足。涅槃云。此鳥能食消龍魚七寶。唯除金剛不能令消。又食應命終龍。又龍曾過去受三歸者。及現以片袈裟著身。乃至一縷繫之者。皆不食之。增一經云。四生金翅鳥。而食四生龍。其卵生鳥。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入海取卵生龍。水未合間。還至本樹上食之。若住胎生龍。其鳥即死。若胎生鳥。得取胎卵生龍。不得取餘二生龍。若濕生鳥。得取三生龍。不得取化生龍若化生鳥。得取四生龍。然日食大龍王五百小龍。繞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取食。其鳥命將盡時。至海取龍。為龍吐毒。不復能食。飢火所燒。聳翅入海。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復却上。如是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山頂命終。以食龍身毒氣。散火自焚。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而滴如車輪。其身完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紺瑠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今此經所列。皆是位極菩薩。大願所成。隨類生身為王化導。又表大心妙觀。開生死海。澇漉沈淪。令至涅槃。故出現品云。以十力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海水。使其兩闢。撮取善根熟者。置佛法中。離世間品頌云。菩薩迦樓羅。如意堅為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淨眼。住一切智樹。觀三有大海。搏撮天人龍。安置涅槃岸。德中。菩薩悲願現作彼王。以大善巧力。救攝彼類及餘一切。又案大方便力者。十力止觀。如彼鳥奮勇猛力以兩翅搏開海水也。善能救攝者。即前十力止觀等用。如鳥於海取龍將出也。
  三緊那羅者。亦曰緊捺洛。此云疑神。以其頂有一角。面復似人而端正。見者生疑。為是人邪。為是畜生耶。為非人乎。因此名爾。亦名歌神。以能歌唱作樂故也。又表菩薩雖示眾生形類。而非眾所攝。不可字名也。德中四。一精勤。二慧觀。三禪樂。四遊戲神通。此如凡夫緊那能歌唱戲樂故也。
  四摩睺羅伽者。亦曰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行。亦云大蟒。以其無足如蛇腹行。而軀貌復大。故名也。又表菩薩雖常遍行一切萬行。而無所行故也。德中二。初自脩離相三輪故。故云大方便。復教眾生脩離蔽障。故云永割癡網。以有漏脩是癡是網故。
  第三諸天王眾者。此中略敘三界安立器及有情云云。天是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依智度論。天有三種。一人天。謂帝王。二生天。謂欲色界天。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今此所明。即第三菩薩天也。於此天王眾中。總有一十六眾。長分為二。初十一眾。是欲界天王眾。後大梵天王下五眾。是色界眾。就前欲界眾中。初夜叉王者。即是北方天王毗沙門也。此云多聞。以其福德之名聞四方故。此王雖是六欲初天。以其所部名夜叉等故。從彼為名。此即夜叉之王。有財釋也。夜叉此云輕揵又領一部。名曰羅剎。此云可畏。德中。勤護眾生。不使煩惱惡鬼害於慧命。故云守護。此四大王眾天。三法度經云。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二分。食天甘露。人間五十年為彼一日。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五百年歲。
  二龍王眾者。此初總標眾名。從所領為名。毗樓博叉。此有兩解。玄莾三藏云。毗樓魄也。博叉月也。日照三藏云。毗遍也多也。樓謂樓彼。此云色也。博叉謂博說叉。此云諸根也。謂此龍王。眼等五根。皆有多種色相莊嚴故。此王主領龍及富單那。富單那者。此云熱病鬼。列名中娑竭羅德叉迦等者。並如音義中釋。言無熱惱者。謂一切諸龍有四種苦。此龍無故得此名也。四苦者。一熱沙墮頭。二行欲時作蛇身。三為金翅鳥食。四風吹寶衣露身之時。依謗佛經。此龍難初三苦。大智度云。此龍是七地菩薩。依須彌藏經。此龍是馬形龍主。又一切龍。總有五種形類。一鳥形。善住龍王為主。二蛇形。難陀龍王為主。三馬形。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四魚形。婆樓那龍王為主。五蝦蟇形。摩那斯龍王為主。德中。菩薩以隨類攝故。於外則降水雨。除炎灾疫毒。於內施法雨。文中二。先興身雲布法雨。後滅惑業苦一切熱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