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四檀泥與寶同旋流。五涌寶流光。六摩尼現佛。七鐸網覆河。八寶音說法。九旋澓出菩薩。十珠同毫相。
  第九河間樹林等。長行文三。初總舉。次一一下別顯。後如是等下結廣。初中香海有四洲塵數河。一一河。有剎塵數嚴事。此亦少分處所。容多嚴事。同前會釋。
  次別顯中七句。一白寶華遍。嚴寶樹林。三樹出嚴具。四摩尼間照。五香華遍。六樹說法。七散寶玉。寶王有八。准釋可知。
  後結文易。
  頌中十偈。初二頌寶樹嚴地。次五頌地上散寶。次一頌樹果現嚴。次一頌嚴具現佛身。後一地塵有諸菩薩當成佛之土。
  第十明前九門所說境界一一嚴事。長行文三。初舉事難測。次何以下徵。後諸佛子下釋。初中云世界海莊嚴者。別不離總。但舉總也。不思議者。此有二種。一廣多難測。二融涉難限。言廣多。謂境界既多。一一境界嚴事各廣。廣事一一。各從多因。融涉謂一一嚴事。各從剎海塵數德成。一一德各令遍成一切嚴事。此則一因生一切果。一果從一切因。一因是一切因。一果是一切果故。難測難限也。
  次徵云。以何不思議故耶。
  後釋中文易。不煩具顯。
  頌中十偈。初一寶光雲嚴。二雲作佛事。三寶者說法。四嚴具現佛。五剎中現佛。六寶現依正。七因現果用。八普行能入。九廣行頓現。十體真用淨。上來十段。合是第一明華藏自體竟。
  第二大段。明所持剎種等者。於中文三。初總告眾徵起許說。二諸佛子此不可下標所持種及界二章。三諸佛子彼諸下廣釋二章。初中云此中者。此華藏中也。何等世界住者。諸剎及種。俱是世界故通名爾。
  二標二章中。准下文香海及種皆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今經無十字。譯人謬漏故。梵本中並有十字。是則諸剎依剎種。剎種依剎海。三位寬狹差別不知。
  三廣釋二章中二。初通顯剎種剎依海。後爾時普賢菩薩復告下。別辨香海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前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就長行中三。初告眾總舉剎種依剎海。二各下別標十事。三諸佛子此下。依標廣辨。初中以香水海及種所依華並即是剎海故。但總云於世界海中也。
  二列十事中。一各依香水海別。二形狀別。三體性別。四面向方所別。五趣入其中所從路畢。梵本云鉢邏[口*友]奢。此云所趣入處也。六莊嚴殊。七廣狹不同。八部望諸種行例位分。九部望諸種中有相似之事者。十眾生業力菩薩力佛力或共力任持別故。
  三依標廣辨中。於前十事。但顯三門。一位。二形。三體。餘略不辨。初所依中二。先略列十海。後總結廣數。此十海是不相似中十箇。用釋各各之言。亦可但是住處別故。名為各各。非簡異同。以凡一種依一海。即是各各故。二形狀中亦二。先別辨二十種。後結塵數。前中迴轉形者。准梵語。應名迴曲形。謂攝褺往來之形也。壇佉依勒迦等。並如音義釋。三體性中亦二。先別顯二十種。前十以諸色相為體。後十以音聲為體。後結塵數可知。
  頌中初一頌依住。次一頌形狀。次三頌體性。次一頌方所及莊嚴並分齊。謂差別門是分齊也。遍十方是方所也。大莊嚴是莊嚴也。次二頌趣入。謂初多入一。後一多互入各不惟本相。次一頌無差別。謂塵容剎海等無差別。後一頌加持。謂如來自在也。
  後別辨香海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中。文二。初長行後偈頌。前中亦二。初總舉所依諸海。後諸佛子此最中央下。次第廣顯。前中云諸香海等在剎海地面如帝網分布者。大部分布似車輪形。中間有別。謂帝釋殿面向東。其網貫天珠而成。以一大珠當心安置。次以其次。大珠貫穿帀繞。如是展轉遞繞。經百千匝。若上下南北四角望之。其珠皆行列相當。今此香海雖在地面。分布相狀。可以准彼故。云如天帝網等也。
  復次廣顯中。長科為三段。初明中央一香海內種及諸剎。二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無邊下。辨繞中央海周帀十海內種及諸剎。三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彼離垢焰下。明十繞海復各管十海。此中且辨一百一十一海。若總顯者。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香水海。十不可說佛剎塵數世界種。有剎塵數諸世界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諸剎所依剎種及華並海。後有不可說佛剎下。辨能依諸剎。前中三。初香海名者。謂多華各發光明故。海底名者。謂諸摩尼中此最尊獨出名幢王故。又有文像如菩薩形故。二海中出華。以香寶嚴體故。三華中剎種名者。眾寶嚴具為體故。常有熾盛光照諸方故。
  二明能依諸剎中三。初總標大數。次其最下方下。別辨二十層廣大剎。沒諸佛子此遍下總結大數及所依等。初中唯標有不可說佛剎塵數。據文但有二百一十一佛剎塵數世界。依後結中。復有兩說不同。初總結有不可說佛剎塵數。後更結云。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剎塵數廣大剎繞。一一廣剎復有十佛剎塵數眷屬剎繞。何故有此三說異者。以最後結云。此一一世界之言。但是此前二百一十一佛剎塵數世界。非是此於不可說佛剎塵數世界數世界。若不爾者。前標及結。豈應標結二百一十一佛剎塵數剎。為不可說佛剎塵數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