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能說。下半重釋即應而寂故。非和合。即寂而應故。非不合。體性寂滅。重釋應寂。五明六根三業得無為性。不可蘊界攝。戲論有二種。一四句中戲論謗。謂非非有非非無句。二言念戲論。謂於離言念法。而以言念稱量。皆墮戲論。今此是後餘可准知。後一明身心即應而寂中。皆可互標釋。謂得身平等故外解脫。得心平等故內解脫。得身心平等故永住正念。或由正念。得平等也。內解脫故無著。外解脫故無繫。或通無失。
  二次三頌半即寂而應中。初一顯心寂而應。謂他心智無照而照。說法利物。次二明身寂而應。於中。前頌隨應現形一多互為。後頌無依之身。隨染業行。見色種種。後半明心用而寂。第二句。梵本云。亦未曾分別。謂無分別智。本無分別而分別故。
  後半頌總結。知上聖者。即為見佛。准梵本。應云。如是見佛身。此知如來法。正應云知如來自性。
  第七節光照十方百萬世界者。梵本中云照十百千。此是萬後億。前中間之數。謂百千為萬。百萬為億。此死但是十百千。未至百百千。當知。猶在俱胝數。前即明此依百百變位。得無惑矣。偈中十頌分二。初五明離分別。後五勸眾順法觀佛。前中初二明佛體甚深德具用廣。後三明佛三業離妄。前中初內初句總標。後三句如次體深德具用廣。後內初三句體深。末句用廣。後三業中。初頌明意業。智是意所故。此有五。一光治所知。二淨治煩惱。三洗蕩餘習。四分別不盡。方能斷證。五此斷證之智。離斷常見。亦離能所斷。證二見。下句結智樂人。二明佛身業離妄中顯身與前智俱非分別所得。餘句明見益。三明佛語中。轉稱性之法輪。此中有四。一轉法輪處。二稱性體。三稱性用。四巧應機宜故。云方便說。
  後五勸眾順法觀佛中。初三觀正法。後二觀身土。前中初一深信諸法。離戲論分別。如此方是念佛菩提。二了差別相即無差別。謂一多差別。唯在心言。法本離言故。不可以一多而說。此會相歸性也。三辨無差別之所由。即是釋前頌意。云無一無多者。約體與名。體者謂多望於一。多不自多。由一故多。一望於多。一不自一。由多故一。一不自一。故無一可能有多。多不自多故無多可能有一。是故一多不能相有。體性既爾。名字亦然。故一與多。此二俱捨。二俱捨者。會相歸性。由此普入佛功德也。問上下皆云。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此乃非耶。答彼約事事無[得-彳]。此依理事鎔融。各據一義。不相違也。後二頌觀眾生國土。初頌顯依正歸空。以國土寂滅。故曰無依。以眾生寂滅故。無妄分別。後頌明此二俱空一異不可得也。
  第八節。光照十方各一億世界者。前第七節。梵本既云過百千照十百千。明知百千是中等萬數。十百千是中等萬後億前之數百百千是中等億故。此中梵本云。過十百千照一俱胝。胝中等俱胝翻為億。後與下文百千百千及一百洛叉。名一俱胝同也。即彼洛叉。是中等萬也。後第九第十節等所有億名者。皆應准釋。頌中十偈。皆讚佛權實雙行善巧方便。初中歎無相示相方便。謂佛功德海平等一相。不[得-彳]應機有多勝劣。此中有六。一能知智無等。二所知法無邊。三超有。四到岸。五壽無比。六光無比。下句結善巧。二中雖常明三世境界。而不分別。三中雖勸生趣。住無生定。而亦不為定心所繫。四雖善通達一切諸法。而常脩習涅業平等。解脫即涅槃異名。五中雖勸眾生向大菩提趣一切智。而化生證真無智無得。如稱順也。諦實性也。六中隨說證語嘿無[得-彳]。隨語所及。即隨證會。以證智至所言及處故。云一切行處悉已臻。此說法證雙行也。若准梵本。言行雙盡無[得-彳]故。梵云一切處行決定發定發趣。七中雖住涅槃。而化周遍。此寂用雙行也。八中以佛真實智。了知假時數時。數雖不實。不[得-彳]於佛真智現。此真假雙行也。九中同前真假。亦有名無名雙行也。十中雖分明照了三世言說差別之相。而知彼相平等一味。此言無言雙行也。
  第九節。光照十方各十億世界。頌中十偈。歎佛因果度生行。於中二。初一明果成度生行。後九明發因誓願度生行。前中初二句因行圓。上句梵云極難苦行。次一句果滿度到也。末句通結利佗能行。
  後九中一誓斷物或行。初三句舉古佛。此行末句立誓。同古結行。梵本云。至仁勇猛直入中我亦當然。是其行悉斷除言。與直入中。語異意同。謂佛直入生死海中。除斷眾生無明愛欲。二誓度放逸眾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所。末句立誓盡行及結。三誓為眾坐說法行。初二句行境。次緣。末句起行及結。四誓度惡趣行。初三句行境。末句行心及結。五誓燃法燈照迷行。初二句行境。後二句盡行及結。六誓造法船救溺行。初二句行境。後二句盡行及結。七誓建法橋度迷行。初二句行境不見本者。本取我本。所謂無我。後二句盡行及結。問此中既云佛哀愍彼。何故前判後九是佛發因行耶。
  答今言佛者。說佛因故。故云佛也。八誓度險道眾生行。初二句行境。次句行緣。末句盡行及結。九信解法性度生行。初二句行緣。後二句盡行及結。第十節光照十方總結無盡世界。於中二。先明世界數量有十七節漸廣至法界虗空。後彼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