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三十八八十五地持十一。皆云聲聞藏中無方廣故。答彼諸經論。各依別義。且約一相故作是說。理實大小皆通十二故。深蜜第三說。菩薩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瑜伽二十一云。佛為聲聞。一一具演十二分教。而涅槃說九部大者。由依三部小乘相故。一據因緣中因犯制戒。不據因請因事。二依譬喻中誘引義。不依顯深廣義。三約論議中非了義說。不約了義說。具顯如前。法華經說九部小者。由依三部大乘相故一依記別中記作佛義。不依弟子死生記故。二據自說中不請友義。不據為重法義。三約方廣中廣大利樂義。不約正法廣陳義。瑜伽地持。同此會釋各有所據。不相違也。問若藏部中。脩多唯總而非別者。餘中豈不各有餘部。謂一切分中。各有一切。廣如諸經。不可繁引。然其應頌與諷誦。本事與本生。及本事本生與記別。互望並無。而自說因緣容得互有。如涅槃經說因緣相無人請故。答脩多羅是總名義俱令。餘但義通故。並別攝門。諸分別具顯如章。上來第二藏部攝竟。
  第三立教差別中三。一敘異說。二辨順違。三顯正義。就初門中。略敘一十九家。勒為六門。
  第一立一音教門。自有兩家。一後魏菩提留支云。如來一代說法不離一音故。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是故聖教雖多差別。不離一音也。二東秦羅什三藏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故。
  第二立二種教門。自有四家。一者齊朝武丘山隱士劉虬立漸頓二教。謂云如來一代所說。無出漸頓。華嚴經等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約五時。以顯其相。一佛初成道。為提謂等說五戒十善人天教門。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說三乘差別教門。如為聲聞說四諦教等。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空相教門。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後。於八年中。說法華經。明破三皈一教門。五佛臨涅槃。一日一夜。說大涅槃。明佛性常住教門。如是約時。次第說故。名之為漸。
  二隋朝誕法師等。亦立漸頓二教。與前稍異。謂若約直往頓悟機。大不由小。所說唯是菩薩乘教。則名為頓。若約漸悟機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之教。則名為漸。
  三西秦曇牟讖三藏。立半滿二教。謂依涅槃經喻顯大小乘教如半滿字。隋遠法師亦同此立。
  四唐初南印法師。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謂釋迦經遂機性說隨計破著故。如涅槃經等。二平道教。謂盧舍那經遂法性說故。如華嚴經。又此二教。略有四異。一主異。謂釋迦化身。與舍那十身異故。二處異。謂娑婆界中木樹草座。與華藏界中寶樹寶座異故。三眾異。謂地前菩薩二乘凡夫等雜眾。與唯十地菩薩眾異故。四說異。謂局處之說。與通方之說異故。廣顯差別。如彼華嚴疏。第三立三種教。亦有四家。一後魏光統律師。立漸頓圓三種教。謂初為根未熟者。先說無常。後方說常。先為說空。後說不空。如是漸次故名為漸。二為根已熟者。於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常與無常空不空等。更無由漸。故名為頓。三為於上達分階佛境者。說於如來無[得-彳]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為圓。其門人遵統。亦同此立。
  二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經。立三時法輪教。初為發趣聲聞乘者。於波羅奈國施鹿林中。創開生死涅槃因果。此即第一四諦法輪。次為發趣菩薩乘者。鷲峯山等十六會。說諸般若。此即第二無相法輪。後為發趣一切乘者。蓮華藏等淨穢土中。說深密等。此即第三了義法輪。此如測法師解深密記第一中敘。
  三真諦三藏。依金光明經。立轉照持三法輪教。謂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羅奈鹿野苑中。為聲聞眾。轉四諦法輪。後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衛國。去祇園五里。智慧江邊。為諸菩薩及二乘眾。說般若等經。此時具二。謂轉照法輪。又於成道三十年後未涅槃前。在毗舍離國鬼王法堂。為真常菩薩。說解節經。此時具有轉照持等三種法輪也。
  四唐吉藏法師。立三法輪教。一根本法輪教。即華嚴經。佛初成道說故。二枝末法輪教。謂佛成道已。五十七日後。於波羅奈林。轉四諦法輪故。三攝末皈本法輪教。謂法華經。如來成道四十年後。說會三歸一理故。
  第四立四種教門。於中自有五家。一齊朝大衍法師立四宗教。一因緣宗。謂薩婆多。二假名宗。謂經部教。三不真宗。謂般若教。四真宗。謂法界真理佛性等教。
  二陳朝智顗禪師立四教云。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諦理。正教小乘。傍教菩薩。乃至云此之三藏。的囑小乘故。名三藏教。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故。二通教。通同也。三乘同稟故。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初門。正教菩薩。傍教二乘故。大品云。欲學聲聞者。當學般若等云云。三別教。別是不共之名。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實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聲聞在座。如聾如啞。乃至云非如方等大品二乘共聞而教菩薩兼欲簡非圓教。名為別。不名不共。四圓教以不偏為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理事具足。不別為最上利根人說故。華嚴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