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聞光益中有三。一生淨信。二起勝解。三不疑慮。以此因速成佛果故。云功德幢也。
  第九主伴三昧中。六頌分二。初一頌標門顯意。後五明業用。用中二。初四頌舉一方業用。後一頌類通餘方。就前一方中。初一頌明主定。次二頌明伴相。於中。一標。一釋。後一頌主伴合舉故。以星月為喻也。
  第十寂用三昧中。三十四頌半分三。初一頌標名總辨。次或東方下正顯業用。後是名下一頌總結。
  初中謂於一切方出入交絡猶如羅網。故名方網也。
  二業用中。三十三頌半分六。初二頌明於十方處交絡入出。以於器世網得自在故。二有五頌。明於十方佛所入出三昧無礙自在。於中。前四別辨東西二方。後一總結十方。此辨智正覺世間自在。然菩薩於三世間自在有二義。一以自身作三世間。二菩薩於三世間處示現自在。上下文中通有此義。不可局配。隨文當說。如眼根下不必唯是眾生世間。亦不唯是菩薩身作毛孔微塵毛端顯等入出定也。今此文中。前二頌明東入西出寂用得時。後二頌明西入東出寂用。同准義翻前。非直正東入時即西出正西入時即東出。亦乃正東入時即東出。西出時即西入。復西入東出亦爾。何以故結文云三昧自在故。何故三昧得此自在。從如是因感故。謂觀察理事不即不離。不即故理隨事而不壞事。各各差別。不離故事隨理而融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故入出定心雖異。而即一一即異也。一切世間一切佛菩薩一切身雖殊。而即一一即殊也。後無礙行得無礙果。法爾如是。准後結頌。十方世界互望同時。各具入出。菩薩一身遍一切佛所。此亦隱顯義也。
  三於眼根等下十二頌。約根境相對。以明定用。一一對中。各有八義四對。一根境無[得-彳]。謂觀根入定。令從根出。乃從境出故。二入出無礙。准前文。正入出此此時入故。三境根無礙。謂於塵入定。令從塵出。乃從根出故。四理事無[得-彳]。謂眼是事正照境時。體無生。用無起。以性本寂滅無有能作者故。問境豈不然。何故不說。
  答理實亦然。略故不說。又境從根起。根既如是。塵豈有異。故不得說。
  四於童子下有六頌半。明於他身得自在。此有二義。一自身相廣化速疾轉變。一一化身相應化。或以自作他。或以他作自。如下八地中說。十身根作等故。此云於彼身入此身出等。而彼眾生不覺不不知。唯應度者乃得見也。
  五有二頌半。明微細自在。謂毛孔約正根體事中極細也。毛端約虗空界體事極細也。微塵約色體事可見有對中極細也。此通二義。一於彼微細境入出一多無礙。二身在彼境入出一多無礙。
  六有四頌半。明於金剛地等中周遍入出。謂菩薩以定業用。其身普遍。略顯五位。一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內地樹等物。三遍彼一切塵毛等中。四頓遍非前後。五圓遍非分限也。
  三總結中一頌二意。一近結此第十定用無盡。二通結前十門定用。且是略說。若廣分別。十方佛多劫說亦不盡。上來第五無方大用竟。
  第六喻況玄旨分。名舉勝顯劣分。於中。七十九頌分三。初二頌總標顯意。二聲聞心下別辨。三彼菩提下一頌結說顯德。
  初中。意者為上來所說自在業用。乃似因圓。論二頌。前頌通舉一切諸難思力。後頌彰喻不全似法。前中四種。一眾生異業感果互望難思。謂有於他見小處而見大。他見大處而見小。時節延促。色淨穢奴醜。聲諠靜麤耎知或香臰味甘苦觸澁滑等。皆互不同。乃至一切。又由業力。六趣循環大身小身長命短命乃至一切改易迅速。實難思也。二龍變化力難思。如下說。海龍王不出自宮。於六欲天等。興雲雷電降雨。各各差別等。三佛自在力難思。如下不思議品等說。四菩薩神力難思。如下離世間品等說。然梵經別本中無此菩提力用。而有神定力用。何故不同者。以禪定即是菩提所入故也。後頌顯非喻能喻中。以三昧業用。從法性所起鎔融。因感法性既無世間法喻。所感定用。當知亦然。喻既不合似法。聞者仍解。所喻自非。智慧聽達。焉能致之。故斯稱美。
  二別辨中。有二十大喻。初有三頌半。明聲聞現通喻。喻菩薩自在益生德。先舉劣後顯勝。下並准此。東方入正定准之。二譬如日月下二頌。明日月遊空現影喻。喻菩薩普應群機德。三如淨水中下二頌。明水現四兵喻。喻菩薩海印現像德。四海中有神下二頌。明善音巧辨喻。喻菩薩辨才陀羅尼稱根令喜德。五有一婦人下二頌。明蜜授辨才喻。喻菩薩授法益生德。六譬如幻師下二頌。明幻師巧術喻。喻菩薩不思解脫德。七天阿修羅共戰下二頌。明修羅隱顯喻。喻菩薩勝通自在德。八釋提桓因下五頌。明象王隨變喻。喻菩薩三三昧自在德。九如阿修羅下二頌。明修羅大身喻。喻菩薩現法界身。其德如上文主伴三昧用中說。准梵本。晉朝謂為其首廣大如須彌者悞。今課為首與須彌齊等者正也。十天阿修羅下四頌。明帝釋降怨喻。喻菩薩降伏魔怨德。十一忉利天下六頌。明天皷說法喻。喻菩薩無思現身說法德。初頌中第二句。梵本云從天業根而出生。十二天阿修羅共闘下三頌。明天皷安慰喻。喻菩薩慈音除惱德。十三帝釋並應下三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