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教故。自識顯現影像故。今此品各望前諸說。雖各無違。契理符文。無性梁論二釋稍現。所以者何。以此勝進趣十行故。行要賴智明照教故。故問中云。彼諸菩薩。於佛教中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生歡喜。
  後釋名者。若依無性。則法是行法。明是能顯照心。謂於教明解。則今所脩行三輪淨稱法性。此即光明之行法。依主釋也。若依梁論。約智用。通於教行。亦皆依主也。
  二來意者。前明十住自分行之勝德。今辨十住趣後方便。故來也。
  三宗趣者。以修習勝進趣後方便為宗。務成後位為趣。
  第四釋文中三。初請說分。二爾時法慧下正說分。三時法慧下結說分。
  初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初牒前自分行。復彼諸下問後勝進行。前中二。初經家據能所問人。後菩薩下正牒前品所說。前中進慧問者。表問勝進行教。法慧答者。表說行法慧光明故。牒中七句。初一總舉前初發心成無量德。後六別辨。一大誓嚴心。二乘無碍法界智乘。三得位不退。四無生解成多背生滅蘊熏無生蘊種。五生佛種己分同佛體此即攝受。六既體分同佛則定當圓滿。
  二問勝進中二。先問所疑。後一切菩薩下請說。前中二。先問所成行體。後復次下問行所成德。前中二。初十句別問。後佛子下結請。前中。初云彼諸菩薩者。牒前初發心菩薩也。云何脩習者。問令諸佛憙能求前德之所因。據後答意。由住不放逸等故令佛憙。即後由此成前品中所說功德。餘准應知。問其云何脩習。豈非別是一句。下答中不放逸是耶。
  答不然。若不放逸獨是修習。下諸十十句應皆非修習。何故文云復有十法令佛歡憙。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地等。皆此說邪。二由巧成福慧速入十地。三由十度令所行淨。四由成就眾生無厭願滿。五由願滿得普見佛等廣無盡藏。六由得無盡藏福具悉淨能隨應說法。七由說法利生時自增義利故。不捨諸度具嚴淨十度行。八由不捨諸度。住大願乘。隨所念眾生。令增淨業。出使解脫。准梵本中。隨彼諸菩薩者皆為說法令解脫。九由菩薩說種種法度眾生智故。令三寶不斷。十由紹三寶故。所行無生與方便慧相應。皆迴向菩提。無空過者。並如下答中具顯。後結請中二。先結。後請。謂先結前所問何方便得。後請隨問垂哀宣說。
  二問行所成德中三。初問行成因德。二及餘無量下結因成果德。三於諸如來下守護正法德。初中准下答中。麤相分為十二句。云如諸菩薩等十一字。貫通諸句。言滅除等者。此有兩釋。一云問斷迷理迷事二種愚故。一云問斷見脩惑障故。二問降魔故。三問制異道故。四問究竟道所斷微細垢障故。五問策勵諸行所依故。六問脩淨土離諸難處故。七問大智境云何淨故。八問成就菩薩七法。九問菩薩莊嚴六事。十問知佛三種功德。十一問佛所行境。十二問三隨佛事隨樂現土隨根說法隨時說法。並具如下說。二結因果成論中有二。先結因。後疾與下成果。前中心結前所說成滿。不可更一一說故。總結云。諸行諸道諸境界皆滿諸行是助是菩提心是正道境界是所變。後成果者。由因滿故。疾與果齊也。三守護正法中二。先明守護行。後於一切下明守護益。前中三。一開演守護。二摧敵守護。三令久守護。並顯可知。二守護利益中七。一王守護。二世間敬善。三諸佛護念與灌頂。勘梵本云。一切如來共所護念。同灌其頂。四菩薩愛敬。五長無漏善。六能演深法。七持法自嚴。並顯可知。後請說中云所行次第請依問說故。
  二偈頌中十一頌分四。初一歡說者復。次一頌前所說。次三半頌前十一句所脩之行。後五半頌前行所成德。於中。初三半頌前十二句因德究竟。後二頌前守護利益。於中。前五句頌三守護。後三句頌利益中菩薩愛敬得善根長自法。餘略不頌。
  第二大段正說分中二。先長行及偈頌。前中二。先歎問許說。後佛子菩薩下正答所問。前中二。先歎問。後諦聽下許說。前中二。先讚問所為。後佛子下讚問者德。前中二。先讚。後問於下結問。前中云善哉者。所為廣大善中極故。饒益者利益也。令脩善因故。安樂者令得樂果故。慧利者雙顯利安故。廣釋利安。五種差別。如前淨行品記中引佛地論第七卷說。多所者廣故大故。哀愍等者悲憐人天。戀少妄樂。失真常樂。長流轉故。後結問可知。二讚問者德中五句。一住無所住故。云住實法。二由住此實得無功用勤故。云發大精進。三由得無功勤故。不可退轉。四由不退故解脫麤重所緣等縛。五由離縛無障無智明淨故。問同佛也。
  二許說中三。初明誡邪勤發聞思。二慧。次我今下顯對尊卑己離我慢故。推功於佛。
  第二正答所問中二。初答前所成行體。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下。答後行所成德。前中二。先牒前起後。後佛子下正答。前中二。初云菩薩已發一切智心者。牒前問中菩薩初發一切智心也。後應離下起後。謂菩薩既已發心自分事訖。更求後位。須起加行。加行雖有眾行。唯不放逸為本體。即精進無貪嗔癡故。云應癡暗等。守護之言。通無貪嗔也。
  二正益中依問次第答即為十段。唯頌脩習屬不放逸。
  就初段答脩習不放逸令佛歡憙行方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