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等者。等取餘二部。半謂此計都有三全一少分。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輪論云。多同說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聞部。宗輪敘多聞部云。餘義多同一切有部。並不立我計法有實故。言一少分者。化地部末計。彼云。過去未來並皆實有。亦有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識故。名法有我無。以無我故。異外道計。
  三法無去來宗。清凉曰。謂大眾部等者。先標宗。說有現在。下釋而云等者。等取七全一少分。謂都八全一少分。同有此計。一大眾部。二雪山轉部。三雞胤部。四制多山部。五西山住部。六北山住部。七法藏部。八飲光部。宗輪論敘。制多西山北山云。餘義多同大眾。敘法亦然。敘飲光云。餘義多同法藏。在上八部。類同此計。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過去未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敘雪山轉云。餘義多同說一切有部。亦無去來也。北京素公云。以前義故。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阿含僧祇律大眾部義。並是第三法。無去來也。
  四現通假實宗。清凉云。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說假部。一少分即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第一宗攝故。其成實論。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為能造。後出家入佛法時。經部攝故。三藏云。經部細實而麤假。實義同故。現通假實攝。此說假與一說。說出世別。此謂從真諦中。皆有假實。蘊門明義是。實者實積聚故。界處門明義是。假者假積聚故。今章云。成實論即是少分末經部也。
  五俗妄真實宗等者。清凉曰。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為真。真非是假。故是實也。少似中論。一半向前。
  六諸法但名宗等者。清凉曰。則顯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世間。則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此通等者。圭山大鈔曰。早欲參涉大乘等。
  七一切法皆空宗。秀法師云。心境俱空宗。大乘初教。此中有二。一境空。謂心外無境。如深密等。三心亦空。如諸般若等。唯深密經。雖了不了。然皆依八識五性。方便建立故。解云。准此深密。亦皆空宗。若約說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分。通八攝無違。八真德不空宗。秀法師曰。謂修多羅說。一切法唯是真如。如來藏中。實德攝故。九相想俱絕宗。秀法師曰。性德俱絕宗。謂頓教。十圓明具德宗。秀法師云。性德圓滿宗。謂圓教。然此中依立教之次。玄文承揀相之餘。故演義曰。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
  第五乘教開合三。初牒分。崔翰林曰。以梁陳間。有慧文禪師。學龍樹法。授衡岳思。思傳智覬。覬付灌頂。三葉騰芳。宛若前朝佛澄安遠聽。憶靈山之會。夢聆台嶺之居。說通判四教之歸。圓悟顯一乘之極。藏以寢處定慧。異代同心。隨決教宗。加頓為五。其一曰小乘教。其二曰始教。其三曰終教。其四曰頓教。其五曰圓教。就是或開或合。有別有同。融正覺之圓心。變方來之邪見。永標龜鏡。實淬牛刀。從學如雲。莫能悉數。
  初約下二列釋二。初正釋三。初約教開合二。初標示。一或下二開釋五。初合一。圓覺大疏曰。初總為一。謂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圓。海中百川。無非海也。唯是如來一大善巧。一音所演。二或下二開二。探玄曰。或開為二。謂一乘三乘。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即智論中。名共教不共教。此亦同上。印師等所立二教也。餘義具如周疏等。
  三或下三祈三。探玄曰。或分為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論既將此經。為不與二乘共。故名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乘義。准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少乘。依此三位。梁攝論第八云。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少。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第三最勝。故名善成立。
  四或下四分四。探玄曰。或分為四。此有二義。一於上共教中。約存三泯二。開兩教。故為四。一別故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四別教一乘。如華嚴等。二約歷位。開漸頓二教。故為四。一小乘教。二漸教。三頓教。四圓教。釋曰。彼修權實二重。復揀深密。故增一轉。五或下五散五。探玄曰。或散為五。於上漸教。復分始終二教。
  二以下二以教攝乘二。初標。先一下。二釋二。先一乘。於中別教一乘。約持業釋。如義即大。名為義大。同教一乘有二。若約持業釋者。即如法華。若約依主釋者。即一乘之同教。如教從所詮。亦名為大。大之說故。名為說大。絕想等者。孔目一云。會彼五乘。成無分別。離相一乘。出楞伽經。佛性等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實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自見。鎮國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第一義空之理。理運彌載。即是乘義。密義等者。演義曰。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義既未說。定性不成故。是密意不出小乘者。探玄曰。或唯三無一。如俱舍等。
  二明下後三乘。於中小乘。探玄曰。一始別終同三。謂始約因。修四諦緣。生六度別。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如俱舍等說。此約初時小乘教說始教。探玄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