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義方便如孔目中說。
  釋曰方便乘者分別有十一對三寶分別佛寶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無盡故法僧即不定二對四諦分別滅諦是一乘三諦是三乘何以故滅同無盡故三諦即不定三對二諦分別第一義諦是一乘世諦是三乘何以故第一義諦同無盡故世諦即不定四對過分別無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故如來藏等依即無過即同無盡故六識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由是俗諦故依緣不自在故五對人及智分別有三種人成三種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為一人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為第二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後之兩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證智同無盡故後之二智未證實法是不定故此依勝鬘經六對所解了法虗妄契實分別隨文解義是三乘法知虗妄契無分別是一乘何以故契無分別同無盡故隨文取者即不定此依楞伽經義說七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別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即無盡故三乘等即不定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別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無盡故中乘小乘義即不定如經會三歸一故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別出出世間即是一乘餘即三乘何以故出出世間勝同無盡故餘二即不定如法華經界外露地別索車者即是十對譬喻分別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寶珠繫汝衣裏及窮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餘即不定此依法華經說上來所辨於眷屬經中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故於方便之處示一乘名令進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說。
  依上諸義至同非別也。
  釋曰結揀同別也此猶屬於通相應更於同中料揀方見聖意該收且一乘垂於三乘俾三乘同趣一實乃三乘同也三乘參於一乘法兼具德一乘同也餘準此而知不可妄生異說耳。
  二明二乘至愚法及迴心。
  釋曰初一乘三乘者三一分故顯實開權顯實故四衢所授大車開權故臨門三車外別無愚法小乘故云合愚法同迴心二大乘小乘為二乘者大小分故權實混和故合一同三多符法相別開愚法半字無乖三聲聞緣覺為二乘者唯局小乘利鈍分故無殊鹿苑愚法迴心二因既兼故云此通等。
  又初約一乘至準可知之。
  釋曰初約一乘者既開權顯實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次約三乘者既符法相權實混和顯了三乘以為了義後約小乘者謂鹿苑初譚利鈍雖分未堪聞大耳。
  三明三乘至故有三也。
  釋曰設小施權會歸實所以設小故下開愚法施權故中有三乘會權故上開一乘明此三乘隨宜漸教亦以備矣。
  以經中愚法至別有一乘。
  釋曰但約法約喻展轉揩定小乘三乘一乘之義耳。
  問何以得知至所引中耶。
  釋曰謂彼權教小乘據其本宗皆所作已辨更無進求何為所引故有斯問。
  答以彼愚法至能折伏而已。
  釋曰良以終教之人須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無斷而斷方為斷證若彼愚法之尚不了法空焉知惑體由是但修折色明空折伏煩惱止息化城故云竝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故彌勒所問至義在大乘中。
  釋曰不能如實者謂無廣大心則希心怯劣遂不知惑體元無但著相修諸菩提分法抑剉現行故云不能究竟等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斯乃滯寂沉空故曰非真滅度若不信此法者謂不信自心真如返增忻厭縱獲果證墮無為坑故云無有是處病根欲盡般若方談淘汰根機方窮果證故云欲得阿羅漢果等。
  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釋曰躡前起後也謂般若通彼三乘雙明權實故茲必具。
  普超三昧至是其事也。
  釋曰約人名藏也謂詮聲聞教理行果為聲聞藏詮緣覺教理行果名緣覺藏詮菩薩教理行果名菩薩藏此乃約教行別故備開若約理果同故但有二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也唯大乘者權教大乘三乘顯了故餘二乘中則無此者愚法二乘不兼菩薩故入大乘論亦同此說者貫下諸文不異普超三昧經耳教行位果等如下所詮差別中當辨。
  是故當知至分齊別也。
  釋曰指定分齊起後共不共教分其本末之異。
  章由此義故至故云共也。
  釋曰梵語般若此云智若云那若此云慧波羅密此云到彼岸體具權實權故三乘共聞名共般若實故一乘頓悟名不共般若故指如不思議經謂超越圖度逈出言象矣不與聲聞共者深不可窺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千門潛注德用該收迥異諸宗謂之唯說別教一乘不同佗宗一因逈出一果不融隔歷之別耳如四阿含名不共者則別教小乘居然易別故通說三乘法者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則各隨所證得云具獲耳。
  此中通大至即其事也。
  釋曰通大之小等者謂遊心顯了分解法空故非愚法通小之大等者謂引攝小乘法非究竟故非一乘梁攝下引證可知但以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故既彼論亦云第三最勝居三乘後則三乘非了一乘方實故名善成立。
  若言說大品至理不疑也。
  釋曰牒計返質也竊謂權教之宗執彼大乘以為了義故認大品等經唯說大法但以一音異解故有小乘之二通為三乘者便質云說華嚴時何不一音異解權證小果不假餘宣阿含等教耶又說阿含時何不一音異解便登菩薩位次不假更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