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法相則顯大同若空相望則亦成異大抵空約密意遮詮性約顯了直說圓覺疏五對禪源詮十異恐繁不錄。
  △四總結三初正結。
  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
  △二釋成偏淺二初淺。
  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
  △後偏。
  若執為了即名為偏。
  先釋成淺雖前云有淺有深若望顯性總名曰淺後釋成偏故知淺深就法偏圓約人執則成偏法非偏也又清涼大師云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矣若但執顯性不融前教未免亦偏良以根有漸頓之殊故教有淺深之異若也愽究圓解方可會其淵源如其受一非餘安得窮乎圓妙。
  △三雙結二名。
  故就習人云偏淺也。
  △第三第三釋直顯真源三初標牒大門。
  三直顯真源(習佛了義實教者)。
  直顯真源者真源即此教所明覺性揀非虗妄曰真物之妙本曰源對前四教得直顯名謂前四教中亦有真性但隨機屈曲未直顯了此教隨佛自意究竟而說非約隨機方名直顯耳。
  △二當教大旨二初總彰大意七初標教。
  五一乘顯性教者。
  △二明真心本有。
  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
  一切有情即標舉能有之人言有情者揀木石等故言一切皆有者揀一分半無故本覺真心一句標舉所有之法言本覺真心者覺以了悟為義謂真如一法靈明鑑照性出自古故曰本覺即對始覺得本覺名摩訶衍論本覺二字各具十義恐繁且置揀異妄識故曰真心若作釋者亦本亦覺同依立名若揀始覺本之覺也本覺即真心持業可了。
  △三辨其性德。
  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亦別釋其相此二句釋本義即起信中常樂我淨義自性清淨心義清涼不變自在義昭昭下二句釋覺義即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
  △四依義立名。
  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佛即覺義性即本義此與本覺眼目殊稱又性目現因佛約當果謂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又泛言性者通情無情今言佛性揀無情義故覺以照察為義局有情故言如來藏者謂如來即出纏果法離倒曰如出纏名來藏以隱攝彰名言眾生在纏之因含攝出纏之果雖有煩惱隱覆而性恒不變即藏之如來或如來之藏皆依主釋。
  △五明妄覆不知。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
  翳者障弊義妄想翳之一句出不覺所以不覺知者正顯迷真故。
  △六明其執妄。
  但認凡質故躭著結業受生死苦。
  言躭著者即愛染也結即是惑即惑業苦三法具矣謂此眾生由迷本覺真心法爾便執虗妄身心為我由執我故起惑造業受生死苦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七顯如來開示二初破妄執。
  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
  說一切皆空者破妄執也。
  △後顯性。
  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
  法華經云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嘉祥釋云開示約能化佛悟入約所化機能化之佛大開之與曲示所化之機始悟之與終入佛知見者即此論靈覺真心也全同諸佛者聖凡平等無增減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清涼釋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二別引教成立一論大意三初約法總證二初正示。
  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此為宗極題標華嚴良在茲矣所引即出現品彼明佛智總有十喻此即第十大經潛塵喻言佛子者標告當機也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者準清涼大疏釋此一文總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徹今初無一眾生而不有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彼鈔釋云則知無性下反成上義即涅槃云除墻壁瓦礫餘皆有佛性故無佛性則非眾生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則無一不有以一切人皆有心故則知言無佛性即無心也無心寧異瓦礫等耶此是涅槃一性之宗故云已過五性之見也)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鈔云二明因有果智揀勝初義但有佛性於中三初正立二正揀三結勸今初謂遠公等釋涅槃言因性本有果性當成今因有佛智佛智非因故超前也所以有者因果二性無二體故若因無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故有始佛性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鈔云第二正揀前義於中二一揀因果不同謂前義意如木有火性鑽方生火乳有酪性緣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況於因性況當有耶言亦非理先智後者二揀理智兩別若唯理為先有者則第一義空不名智慧以理智異故無漏智性本自有之不應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後生者果無常故能證所證成二體故)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是知涅槃下第三結會勸信謂涅槃終極會昔有餘四十九年多說三乘五性之教機習已久難可頓移且說有心皆有佛性一經前後縱奪合離而其明言凡是有心定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