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華嚴念佛三昧論
 清 彭際清述
華嚴念佛三昧論敘

  大椉起信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華嚴具諸佛一切三昧。而其間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大莫過于是。方莫過于是。廣莫過于是矣。知歸居士修念佛三昧者十數年。而又于華嚴義海。一門深入。頃過鎮江。出所著華嚴念佛三昧論見示。舉清涼棗栢恒河沙字數。而包舉以五六千言。覺疏鈔合論非多。此論非少。且當棗栢著論時。行願全品未至此方。故于他方淨土。輒生別異。此品全出。必待此論而義始完。其殆阿彌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隨宜說法。廣導羣品者乎。竊謂念佛修淨土者。轉煩惱惡血。為清淨法乳也。由念佛而獲三昧。所謂念歸無念。轉生乳為熟酪也。于三昧中精進念佛。所謂無念而念。變熟酪為生酥也。由念佛三昧。徧歷一切三昧。夫然後具足念佛三昧。變生酥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統攝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以無量無邊不可說三昧攝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議。轉熟酥為醍醐也。不能轉乳為酪。雖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門。不能變酪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攝一切不可說三昧門。不能轉酥酪為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門。直超十地等覺。獲大圓鏡智。坐證無上菩提。夫念佛無差別。而三昧有淺深。三昧之淺深。念佛之差別也。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禪。四十以後。始兼修念佛。比年來以念佛為禪。復以禪念佛。禪淨並運。將終老焉。敢以所見質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歲次甲辰春三月無餘學人王文治撰

  

  華嚴念佛三昧論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述
  念佛法門。諸經廣讚。約其總貫。略有二涂。一普念。一專念。如觀佛相海經。佛不思議境界經等。但明普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阿閦佛經。無量壽經等。特明專念。今此華嚴。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專亦普。略標五義以貫全經。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門。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門。三念佛名字。成就最勝方便門。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門。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門。別申問答豁破羣癡。普與見聞。同歸一乘云爾。

  一念佛法身直指眾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徧周塵剎。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自性耳。如來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又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文竟)云何離于妄想。須知一切眾生顛倒執著。全是諸佛法身。何以故。顛倒執著常自寂滅故。于此信入。諸佛法身無處不現。清淨圓滿。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無所。從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三千大千世界。徧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虗空界。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徧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為入佛正信。出現品亦云。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于如來。應徧一切處見于如來。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虗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處。徧一切眾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又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虗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文竟)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無障礙故。無障礙智慧即如來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無念外之佛為自所念。不入此門。所念之佛終非究竟。以不識法身自性故。將謂別有故。入此門時。一念功德。過于虗空。無有限量。

  二念佛功德出生諸佛報化者

  一切如來稱法界量。現種種身。示無盡莊嚴。作無邊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為其體。如世主妙嚴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虗空具含眾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文竟)以此智不思議故。無分劑故。為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聞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圓修圓證。墮于二乘聲聞境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