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章曰。又十地以前四會中。六決定文。何故不依十數而說。
  解曰。文中問意。以華嚴所說法義。一一須十。以顯無盡。何故地體唯六決定。又於地前四會經中。或五或三。六數不定耶。
  △二寄顯深義答。
  章曰。答為六決定是本分義深。體略難解。故寄三乘之教。却顯一乘玄趣。令其聞者。一往易解也。
  解曰。此六決定。是十地體。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來。故經云。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迴向有三決定。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故至相六決定章結曰。此之廢興。顯位高下增微。故通義可知。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賢性起在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證故。至相又曰。如地經說六決定義。是其地體。返不由十數。目之十地不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數目之。以此驗求。知佛慈悲。欲令易解。將不滿教目體。以滿數教目相。是佛別意也。
  △三明經宗善巧。
  章曰。經文善巧。交絡二義。顯宗分齊。極善妙也。
  解曰。通顯一經八會法門。寄三顯一。前後交絡。善巧攝機。以明圓別一乘。玄妙宗極分齊也。交絡二義者。一乘三乘。乘義交絡也。地體地相二義交絡也。又清涼曰。三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有二義。一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二前二皆宗。為成佛果為趣。此明宗趣二義交絡也。後別者。別於上總。略有十義。乃至第十曰。十者撮要。謂六決定。宗辨此故。又曰。論其體性。多不出前。為成十故。小有加減。一即離言體。二所證體。乃至第十唯因體。取其別相。異果海故。收此十體。不出三體。一總含體。二剋實體。謂智興證。三離言體。配屬可知。上二即因。下一為果。因果非即離。言慮雙絕。以為地體也。已上三科。收歸第六問答辨明六決定體。兼前五科。總收歸第五明一經八會法門竟。
  △次當第六明三一緣起不同。文復分三。初三乘分淨緣起。
  章曰。三乘緣起。緣聚即有。緣散則離。
  解曰。緣起有二。一染二淨。染者。謂六道眾生。迷真執妄。內起妄心。外執妄境。心境二緣交妄起染。故起信論云。無明熏真如成諸染法等。淨者。謂小始權漸之機。知染成過。從真起淨。即是三乘。一聲聞乘。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二緣覺乘。覺乘無性。成辟支佛等。以此二乘。唯除我執。未除法執等。故云分淨。三菩薩乘。聞五性三乘之教。信唯識理。不執我法。雖發三心四願。乃是厭權有為。忻求菩提。猶墮取捨。雖修六度萬行。雖斷二障。雖證二空。乃是二空所顯真如。而非二空即真如故。義當權始分淨也。若終頓二教。雖則知真實性。無別八識。猶拘翻泯。亦先離過。後方成德。是故淨緣起時。權聚為有。淨緣散時。幻滅為離。有聚散離。皆非稱性。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造修者。故曰分淨也。此上展轉淺染分淨。顯前四教。皆當分淨。皆屬三乘。以為所對。委如行願義記具明也。縱然終頓圓三合為一實。而終頓實權未足。故不辨圓融具德也。故賢首曰。雖頓終始三權實之異。總為一三乘教。以皆為三人所得故等。乃至於十玄緣起門後。揀曰。是故大聖善巧。於彼三乘位中。隨其機欲。方便少說。由不窮法界源故。權現二身三身等佛。未顯諸佛十身自境界故。故云淨分緣起也。
  △二一乘圓淨緣起。
  章曰。一乘緣起。緣聚不有。緣散未離。
  解曰。一乘法體。全性緣起。性周法界。緣起無邊。聚成妙有。有德非常。故曰不有。散成真空。空非斷滅。故曰未離。譬如明鏡。照聚有不留。照散本非離。至相曰。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末究竟。離於修造。何以故。離相故。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為起也。由是緣起性。故說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也。賢首曰。由是緣起。是法界家實德故。普賢境界。具德自在無障礙故。華嚴云。菩薩善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是故當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無礙。仍不相是。餘門亦然。是故圓淨緣起。諸門法義。法法緣起。一一無盡。包空有而絕相。入言像而無跡。廣如六七二祖行願鈔具明。茲不繁錄也。
  △三結明綺互彰圓。
  章曰。此約所對不同。故成綺互明耳。
  解曰。前顯分淨為對。不同圓淨緣起法門。重疊若雲起於長空。萬行芬披。比華開於錦上。故賢首揀曰。與彼三乘。全別不同。宜可廣依華嚴經。普眼境界。準思之。已上三科。收歸第六三一緣起不同竟。
  △次當第七明同體因果依持。文復分二。初依體平等。
  章曰。又如同體依持。以明因果。理性體融。在因為因在果為果。其性平等。據緣以說。
  解曰。法界一理體。平等如虗空。為聖為凡。作依止體。為聖為凡。作任持用。用及緣修趣證無為。雖則機差因果殊異。而一理性平等融和。故就緣起門中。同體異體二門無盡也。故賢首曰。初門同體。即攝同異二門中。無盡無盡。列十無盡。窮其圓極。法界無不攝耳。故曰。在因為因。在果為果。其性平等。據緣以說也。
  △二據緣差